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 第20-28页 |
2.1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20-21页 |
2.1.2 后现代主义的多维度界定 | 第21-23页 |
2.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 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 第25-28页 |
2.3.1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 第25-26页 |
2.3.2 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 | 第26-28页 |
第3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表现及原因 | 第28-36页 |
3.1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表现 | 第28-32页 |
3.1.1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消极影响 | 第28-29页 |
3.1.2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消极影响 | 第29-30页 |
3.1.3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消极影响 | 第30-32页 |
3.2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32-36页 |
3.2.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 第32-33页 |
3.2.2 现代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 第33-34页 |
3.2.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误区 | 第34-36页 |
第4章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 第36-43页 |
4.1 科学鉴识后现代主义思潮 | 第36-37页 |
4.1.1 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矛盾性和不彻底性 | 第36-37页 |
4.1.2 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 | 第37页 |
4.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7-40页 |
4.2.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37-39页 |
4.2.2 采取多种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39-40页 |
4.3 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引导和培养 | 第40-43页 |
4.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 | 第40-41页 |
4.3.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41页 |
4.3.3 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