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1-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 Myrothecium概述 | 第11-12页 |
1.2 Stachybotrys概述 | 第12页 |
2. 两属种的分类现状 | 第12-15页 |
2.1 Myrothecium | 第12-14页 |
2.2 Stachybotrys | 第14-15页 |
3. 形态学和系统学优缺点简述 | 第15-16页 |
4. 研究内容、方法论证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4.2 研究方法论证 | 第16-17页 |
4.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18-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1.1 菌株来源 | 第18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18页 |
2. 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1 培养基的制作 | 第18页 |
2.2 菌株分离 | 第18-19页 |
2.3 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3.1 D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3.2 PCR引物和反应体系选择 | 第20-21页 |
3.3 电泳和测序方法 | 第21-22页 |
3.4 分子数据处理 | 第22页 |
3.5 系统发育树建立方法 | 第22-23页 |
3.6 基因片段评价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94页 |
Ⅰ Myrothecium-like | 第24-52页 |
1.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24-30页 |
1.1 多基因结合分析 | 第24页 |
1.2 cmd A基因片段分析 | 第24页 |
1.3 ITS基因片段分析 | 第24页 |
1.4 LSU基因片段分析 | 第24-25页 |
1.5 rpb2基因片段分析 | 第25页 |
1.6 SSU基因片段分析 | 第25页 |
1.7 tef1基因片段分析 | 第25-26页 |
1.8 tub2基因片段分析 | 第26-30页 |
2. Myrothecium-like种的分类分析 | 第30-52页 |
2.1 Myrothecium acadiense | 第30-31页 |
2.2 Myrothecium atroviride | 第31页 |
2.3 Myrothecium atrum | 第31页 |
2.4 Myrothecium bisetosum | 第31-32页 |
2.5 Myrothecium brachysporum | 第32-33页 |
2.6 Myrothecium carmichaelii | 第33-34页 |
2.7 Myrothecium chiangmaiense | 第34页 |
2.8 Myrothecium cinctum | 第34-35页 |
2.9 Myrothecium compactum | 第35页 |
2.10 Myrothecium cylindrosporum | 第35-37页 |
2.11 Myrothecium gramineum | 第37-38页 |
2.12 Myrothecium inundatum | 第38-39页 |
2.13 Myrothecium jollymannii | 第39-40页 |
2.14 Myrothecium lachastrae | 第40页 |
2.15 Myrothecium leucotrichum | 第40页 |
2.16 Myrothecium maraitiense | 第40-41页 |
2.17 Myrothecium masonii | 第41页 |
2.18 Myrothecium prestonii | 第41页 |
2.19 Myrothecium roridum | 第41-42页 |
2.20 Myrothecium setiramosum | 第42页 |
2.21 Myrothecium simplex | 第42-43页 |
2.22 Myrothecium thailandicum | 第43-44页 |
2.23 Myrothecium tongaense | 第44页 |
2.24 Myrothecium uttaraditense | 第44页 |
2.25 Myrothecium verrucaria | 第44-45页 |
2.26 Paramyrothecium guiyangense | 第45-46页 |
2.27 Paramyrothecium verruridum | 第46-48页 |
2.28 Paramyrothecium lenriicola | 第48-49页 |
2.29 Paramyrothecium huasicola | 第49-50页 |
2.30 Paramyrothecium nigrum | 第50-52页 |
Ⅱ Stachybotrys-like | 第52-94页 |
1.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52-58页 |
1.1 多基因结合分析 | 第52页 |
1.2 cmd A基因片段分析 | 第52页 |
1.3 ITS基因片段分析 | 第52页 |
1.4 LSU基因片段分析 | 第52-53页 |
1.5 rpb2基因片段分析 | 第53页 |
1.6 SSU基因片段分析 | 第53页 |
1.7 tef1基因片段分析 | 第53页 |
1.8 tub2基因片段分析 | 第53-58页 |
2. Stachybotrys-like种的分类分析 | 第58-94页 |
2.1 Stachybotrys akesuensis | 第58页 |
2.2 Stachybotrys albipes | 第58-60页 |
2.3 Stachybotrys aloeticola | 第60页 |
2.4 Stachybotrys breviuscula | 第60-61页 |
2.5 Stachybotrys chartarum | 第61-63页 |
2.6 Stachybotrys chlorohalonata | 第63-65页 |
2.7 Stachybotrys cylindrospora | 第65页 |
2.8 Stachybotrys dichroa | 第65-66页 |
2.9 Stachybotrys dolichophialis | 第66-67页 |
2.10 Stachybotrys echinata | 第67-68页 |
2.11 Stachybotrys elegans | 第68页 |
2.12 Stachybotrys eucylindrospora | 第68-69页 |
2.13 Stachybotrys globosa | 第69-70页 |
2.14 Stachybotrys kampalensis | 第70-71页 |
2.15 Stachybotrys levispora | 第71页 |
2.16 Stachybotrys limonispora | 第71页 |
2.17 Stachybotrys longispora | 第71-72页 |
2.18 Stachybotrys longistipitata | 第72-73页 |
2.19 Stachybotrys mangiferae | 第73-74页 |
2.20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 第74-75页 |
2.21 Stachybotrys nephrospora | 第75-77页 |
2.22 Stachybotrys oenanthes | 第77-78页 |
2.23 Stachybotrys oleronensis | 第78页 |
2.24 Stachybotrys pallescens | 第78-79页 |
2.25 Stachybotrys parvispora | 第79-80页 |
2.26 Stachybotrys phaeophialis | 第80页 |
2.27 Stachybotrys reniformis | 第80-81页 |
2.28 Stachybotrys renispora | 第81-82页 |
2.29 Stachybotrys sansevieriae | 第82-83页 |
2.30 Stachybotrys sansevieriicola | 第83页 |
2.31 Stachybotrys subcylindrospora | 第83-84页 |
2.32 Stachybotrys subreniformis | 第84-85页 |
2.33 Stachybotrys subsimplex | 第85-86页 |
2.34 Stachybotrys subsylvatica | 第86-87页 |
2.35 Stachybotrys terrestris | 第87-88页 |
2.36 Stachybotrys theobromae | 第88页 |
2.37 Stachybotrys yunnanensis | 第88-89页 |
2.38 Stachybotrys zeae | 第89-90页 |
2.39 Stachybotrys sp | 第90-91页 |
2.40 Striatibotrys rhabdospora | 第91-93页 |
2.41 Striatibotrys verrucaspora | 第93-94页 |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 第94-98页 |
1. 研究总结(Myrothecium-like & Stachybotrys-like) | 第94-95页 |
1.1 两属种的来源多样性 | 第94页 |
1.2 种类多样性 | 第94页 |
1.3 鉴定两属的基因片段选择多样性 | 第94-95页 |
2. 讨论 | 第95-98页 |
2.1 系统学的应用 | 第95-96页 |
2.2 研究两属分子系统学的意义 | 第96页 |
2.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96-97页 |
2.4 两属真菌系统学分类研究的思考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24页 |
1 发表文章 | 第111页 |
2 在读期间参加项目 | 第111页 |
3 附件 | 第111-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