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配网自动化技术工程实施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配电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配电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南京配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5-25页 |
2.1 南京配网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2.1.1 南京配网自动化工程技术和实施现状 | 第15页 |
2.1.2 工程实施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2.2 南京配电网网架和设备 | 第17-19页 |
2.2.1 中压配电网结构 | 第17页 |
2.2.2 架空线路 | 第17-18页 |
2.2.3 电缆线路 | 第18-19页 |
2.2.4 中压配电网设备 | 第19页 |
2.2.5 配电网基本运行指标 | 第19页 |
2.3 南京配电自动化系统现状研究 | 第19-21页 |
2.3.1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现状 | 第19-20页 |
2.3.2 配电网终端现状 | 第20页 |
2.3.3 配电网通信网现状 | 第20页 |
2.3.4 配电管理模式现状 | 第20-21页 |
2.4 其它相关系统应用情况 | 第21-22页 |
2.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2.5.1 配电网一次网架和设备问题 | 第22-23页 |
2.5.2 配电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2.5.3 配电通信网存在问题 | 第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研究 | 第25-49页 |
3.1 配电设备改造 | 第25-27页 |
3.1.1 配电设备的改造原则 | 第25页 |
3.1.2 户外环网单元实施方案 | 第25-26页 |
3.1.3 柱上开关实施方案 | 第26页 |
3.1.4 开关实施方案 | 第26-27页 |
3.1.5 配电变压器实施方案 | 第27页 |
3.2 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与改造 | 第27-30页 |
3.2.1 改造原则 | 第27页 |
3.2.2 改造后的主站系统体系结构 | 第27-29页 |
3.2.3 改造后的主站系统主要功能 | 第29-30页 |
3.3 线路快速自愈建设方案 | 第30-33页 |
3.3.1 线路自愈建设原则 | 第30页 |
3.3.2 线路快速自愈实现方案 | 第30-31页 |
3.3.3 线路快速自愈处理方式 | 第31-32页 |
3.3.4 异常处理 | 第32-33页 |
3.4 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建设方案 | 第33-35页 |
3.4.1 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3.4.2 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建设方案研究 | 第34页 |
3.4.3 信息交互总线硬件体系结构 | 第34-35页 |
3.5 配电终端及子站建设方案 | 第35-37页 |
3.5.1 配电终端 | 第35-36页 |
3.5.2 配电自动化设备后备电源选用说明 | 第36页 |
3.5.3 配电子站 | 第36-37页 |
3.6 配电通信网建设与改造方案研究 | 第37-47页 |
3.6.1 配用电业务带宽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3.6.2 通信方式选取的原则 | 第38-39页 |
3.6.3 EPON光网设计原理 | 第39-42页 |
3.6.4 配电通信管理平台实施方案 | 第42-43页 |
3.6.5 变电站到主站的通信网设计 | 第43-44页 |
3.6.6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实施方案 | 第44-46页 |
3.6.7 配用电通信安全体系考虑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南京配网自动化系统效益分析 | 第49-53页 |
4.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9-50页 |
4.2 管理效益分析 | 第50页 |
4.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7页 |
5.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53-5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