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1.4.1 创新点 | 第1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 第11-21页 |
2.1 直接理论来源 | 第11-16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思想 | 第11-13页 |
2.1.2 列宁的农业思想 | 第13-14页 |
2.1.3 毛泽东的农业思想现代化理论 | 第14-16页 |
2.2 客观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2.2.1 中国国情实际 | 第16-17页 |
2.2.2 改革开放实践 | 第17-18页 |
2.3 邓小平发展性思维方式 | 第18-21页 |
2.3.1 邓小平对发展问题有长期的思考 | 第18-19页 |
2.3.2 “三个有利于”彰显发展思维 | 第19-21页 |
第3章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1-31页 |
3.1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26页 |
3.1.1 农业是根本,不能忘 | 第21-23页 |
3.1.2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 | 第23-24页 |
3.1.3 农村经济要搞活需要开展多种经营方式 | 第24-25页 |
3.1.4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 第25-26页 |
3.2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 第26-31页 |
3.2.1 科学的预见性 | 第26-28页 |
3.2.2 内容的丰富性 | 第28-29页 |
3.2.3 实践的可操作性 | 第29-31页 |
第4章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31-37页 |
4.1 破解“三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第31-32页 |
4.2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2-34页 |
4.3 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 第34-35页 |
4.4 有利于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