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影子银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商业银行流行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8页 |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 | 第17-23页 |
2.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评估 | 第17-18页 |
2.1.3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23页 |
2.2 影子银行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2.1 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23-24页 |
2.2.2 影子银行的推动因素 | 第24-25页 |
2.2.3 影子银行的特征 | 第25-28页 |
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28-37页 |
3.1 影子银行的现状 | 第28-33页 |
3.1.1 银行理财 | 第28-29页 |
3.1.2 委托贷款 | 第29-30页 |
3.1.3 未贴现银行票据 | 第30-31页 |
3.1.4 信托贷款 | 第31-33页 |
3.1.5 民间融资 | 第33页 |
3.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33-37页 |
3.2.1 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客户提款需求增加 | 第34页 |
3.2.2 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到期支付需求增加 | 第34-35页 |
3.2.3 商业银行体系期限错配加剧 | 第35-37页 |
4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7-49页 |
4.1 模型与变量选取 | 第37-41页 |
4.1.1 VAR模型 | 第37-38页 |
4.1.2 变量选取 | 第38-41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41-49页 |
4.3.1 影子银行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 | 第41-45页 |
4.3.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 | 第45-49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5.1 论文结论 | 第49-50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5.2.1 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 第51-52页 |
5.2.2 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