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歧口凹陷深层沙三段地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22页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相关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3页
        1.2.2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1.2.3 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7-18页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18-22页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8-21页
        1.5.2 创新点第21-22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22-29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第22-24页
    2.2 区域地层特征第24-27页
    2.3 歧深地区沙三段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第27-29页
3 沙三段层序地层划分及等时地层格架建立第29-49页
    3.1 沙三段层序界面标志特征及级次划分第29-35页
        3.1.1 沙三段层序界面标志特征第29-33页
        3.1.2 沙三段层序划分与级次第33-35页
    3.2 沙三段层序地层对比与等时地层格架建立第35-45页
    3.3 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特征第45-49页
4 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研究第49-88页
    4.1 沙三段及各层序物源分析第49-57页
        4.1.1 SQEs_3~3层序物源分析第50-52页
        4.1.2 SQEs_3~2层序物源分析第52-55页
        4.1.3 SQEs_3~1层序物源分析第55-57页
    4.2 沙三段物源体系及古水系分析第57-58页
    4.3 歧深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第58-71页
        4.3.1 主要沉积体系类型第58-71页
        4.3.2 典型单井沉积相分析第71页
    4.4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特征分析第71-88页
        4.4.1 沙三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模式特征第74-77页
        4.4.2 SQEs_3~1层序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模式特征第77-78页
        4.4.3 SQEs_3~2层序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模式特征第78-83页
        4.4.4 SQEs_3~3层序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模式特征第83-88页
5 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多物源模拟第88-123页
    5.1 实验装置使用与比尺确定第88-93页
        5.1.1 盆内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第88-91页
        5.1.2 沧县隆起物源扇三角洲沉积模拟第91-93页
    5.2 实验过程设计及实施第93-94页
        5.2.1 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第93页
        5.2.2 西部沧县隆起物源扇三角洲第93-94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及验证第94-104页
        5.3.1 实验结果横剖面揭示的沉积相及各微相特征第95-97页
        5.3.2 实验结果纵剖面揭示的沉积相及各微相特征第97-99页
        5.3.3 沉积模拟及验证第99-104页
    5.4 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获得的主要认识第104-116页
        5.4.1 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变的主控因素第104-108页
        5.4.2 孔店物源大面积砂岩连片分布的形成机理第108-112页
        5.4.3 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垂向叠置样式及内部特征第112-115页
        5.4.4 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水动力机制探讨第115-116页
    5.5 西部沧县物源扇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获得的主要认识第116-120页
        5.5.1 沧县隆起扇三角洲的演化过程第117-118页
        5.5.2 沧县隆起扇三角洲搬运沉积过程第118-120页
    5.6 实验认识第120-123页
6 歧深地区沙三段储集砂体井震精细表征第123-161页
    6.1 沙三段砂体地震属性表征第123-142页
        6.1.1 地震属性分析原理第123页
        6.1.2 地震属性分类及其意义第123-124页
        6.1.3 地震属性优化分析第124-125页
        6.1.4 分频解释的基本原理第125页
        6.1.5 地震属性提取第125-126页
        6.1.6 歧深地区沙三段及各层序地震属性分析第126-132页
        6.1.7 歧深地区沙三段分频解释分析第132-142页
    6.2 重点勘探区目的层段储集砂体反演预测第142-161页
        6.2.1 地震反演及其意义第142页
        6.2.2 地震反演方法分类第142页
        6.2.3 地震反演方法选择及其原理第142-143页
        6.2.4 反演的流程及质量控制第143-147页
        6.2.5 反演效果分析第147-155页
        6.2.6 歧深6-歧深1井区储层预测结果分析第155-161页
7 歧深地区沙三段有利目标区优选第161-170页
    7.1 构造圈闭识别与分析第161-167页
        7.1.1 井震精细成图第161-162页
        7.1.2 构造圈闭特征分析第162-167页
    7.2 歧口深层1号断鼻构造有利钻探目标分析第167-170页
        7.2.1 具有构造圈闭与储集层的空间匹配优势第167-168页
        7.2.2 有油气运移与充注第168-169页
        7.2.3 具有钻探SQEs32层序和SQEs33层序水下扇的可能第169-170页
8 结论第170-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2页
附录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常规低渗透致密储层低伤害、高效改造技术研究
下一篇:西天山石炭纪火山—沉积盆地铁锰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