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立题意义 | 第9页 |
1.2 手性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3 手性2-辛醇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4 手性2-辛醇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4.1 化学法 | 第11页 |
1.4.2 酶拆分法 | 第11页 |
1.4.3 全细胞催化法 | 第11-12页 |
1.5 非水相生物催化 | 第12页 |
1.5.1 离子液中的生物催化反应 | 第12页 |
1.5.2 有机溶液中的生物催化反应 | 第12页 |
1.6 微生物的固定化研究 | 第12-13页 |
1.6.1 固定化方法的分类 | 第13页 |
1.6.2 载体选择 | 第13页 |
1.7 固定化微生物法制备手性2-辛醇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15-17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15页 |
2.1.2 仪器 | 第15页 |
2.1.3 试剂 | 第15-17页 |
2.1.4 培养基 | 第17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固定化载体的预处理 | 第17页 |
2.2.2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3 外消旋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18页 |
2.2.4 分析检测 | 第18-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2.3.1 水相体系中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19-20页 |
2.3.2 水相体系中固定化细胞的拆分反应 | 第20-21页 |
2.3.3 两相体系中游离细胞对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21-23页 |
2.3.4 两相体系中固定化细胞的拆分反应 | 第23-24页 |
第3章 水相体系中微生物对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24-33页 |
3.1 微生物种类的选择 | 第24页 |
3.2 2- 辛醇在水相中的溶解情况 | 第24-25页 |
3.3 水相体系中游离细胞对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25-29页 |
3.3.1 缓冲溶液 | 第25页 |
3.3.2 游离细胞浓度 | 第25-26页 |
3.3.3 底物浓度 | 第26-27页 |
3.3.4 温度 | 第27-28页 |
3.3.5 pH | 第28-29页 |
3.4 水相中固定化细胞对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29-32页 |
3.4.1 不同的固定化方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3.4.2 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的对比 | 第30-31页 |
3.4.3 保存方法的比较 | 第31页 |
3.4.4 固定化细胞投加量 | 第31-32页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两相反应体系中微生物对2-辛醇的拆分反应 | 第33-43页 |
4.1 2-辛醇在不同水/有机相体系中水相的溶解浓度 | 第33-34页 |
4.2 两相体系中游离细胞对拆分反应的影响 | 第34-40页 |
4.2.1 有机溶剂 | 第34页 |
4.2.2 底物浓度 | 第34-35页 |
4.2.3 两相体积比 | 第35-36页 |
4.2.4 反应时间 | 第36-37页 |
4.2.5 pH | 第37-38页 |
4.2.6 温度 | 第38页 |
4.2.7 供氧条件 | 第38-39页 |
4.2.8 抑制剂 | 第39-40页 |
4.3 两相体系中固定化细胞对拆分2-辛醇的研究 | 第40-41页 |
4.3.1 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对不同浓度的2-辛醇的拆分情况 | 第40-41页 |
4.3.2 固定化细胞的重复使用 | 第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创新点 | 第43-44页 |
5.3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