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应用背景 | 第12-13页 |
1.1.2 技术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需求分析 | 第17-24页 |
2.1 ITS概述 | 第17-18页 |
2.2 通信系统 | 第18-19页 |
2.3 系统需求 | 第19-22页 |
2.3.1 数据通信 | 第20页 |
2.3.2 数据存储 | 第20-21页 |
2.3.3 传输实时性、可靠性 | 第21页 |
2.3.4 系统配合和维护 | 第21页 |
2.3.5 小结 | 第21-22页 |
2.4 技术选择 | 第22-23页 |
2.4.1 分布式技术 | 第22页 |
2.4.2 中间件技术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24-40页 |
3.0 服务器体系结构 | 第24-26页 |
3.1 中间件技术 | 第26-29页 |
3.1.1 中间件的概念 | 第26页 |
3.1.2 中间件的分类 | 第26-28页 |
3.1.3 主机基础设施中间件的优势 | 第28-29页 |
3.2 ACE工具包简介 | 第29-34页 |
3.2.1 ACE OS Adaptation层 | 第30-31页 |
3.2.2 ACE C++ Wrapper Facade层 | 第31-32页 |
3.2.3 ACE framework层 | 第32-34页 |
3.2.4 ACE网络服务组件层 | 第34页 |
3.4 Acceptor-Connector框架简介 | 第34-36页 |
3.5 Task框架简介 | 第36-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分布式数据传输框架总体架构 | 第40-45页 |
4.2 框架总体设计 | 第40-42页 |
4.2.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4.2.2 运行流程设计 | 第41页 |
4.2.3 接口设计 | 第41-42页 |
4.3 相关模块功能与设计挑战 | 第42-44页 |
4.3.1 通信模块 | 第43页 |
4.3.2 数据读写与定时模块 | 第43-44页 |
4.3.3 日志与配置模块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通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第45-66页 |
5.1 服务器并发模型 | 第45-50页 |
5.1.1 循环服务器模型 | 第45-47页 |
5.1.2 并发服务器模型 | 第47-50页 |
5.2 通讯服务器I/O处理 | 第50-54页 |
5.2.1 I/O完成端口 | 第50-51页 |
5.2.2 通讯服务器处理线程的讨论 | 第51-52页 |
5.2.3 利用前摄器实现I/O完成处理 | 第52-54页 |
5.3 消息处理的实现 | 第54-60页 |
5.3.1 ACE异步操作 | 第54-57页 |
5.3.2 如何读取消息 | 第57-59页 |
5.3.3 如何实现消息的可靠传输 | 第59-60页 |
5.4 数据库设计 | 第60-62页 |
5.4.1 数据库操作设计 | 第60-61页 |
5.4.2 数据库操作实现 | 第61-62页 |
5.5 日志处理设计与实现 | 第62-63页 |
5.6 配置处理 | 第63-64页 |
5.7 通讯服务器功能和界面的实现 | 第64-6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6页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