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部分 GEFS+家系的临床分析及已知致病基因筛查 | 第18-5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6页 |
1.1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 第18-19页 |
1.2 GEFS+家系临床特点 | 第19页 |
1.3 GEFS+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1.4 GEFS+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2.1 实验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26页 |
2.2 对照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试剂和仪器 | 第27-30页 |
3.1 耗材和试剂 | 第27-28页 |
3.2 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3.3 国际生物信息学获取途径和结果分析软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4.1 动态视频脑电监测检查法 | 第30页 |
4.2 MRI扫描检查法 | 第30页 |
4.3 全血基因组DNA抽提(QIAamp DNA Mini Kit) | 第30-31页 |
4.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1-35页 |
4.5 PCR产物检测 | 第35页 |
4.6 PCR产物纯化 | 第35-36页 |
4.7 测序反应 | 第36页 |
4.8 测序产物纯化与变性 | 第36页 |
4.9 应用ABI3730测序仪上机测序 | 第36-37页 |
4.10 测序结果的判读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第38-44页 |
5.1 GEFS+家系临床表型分析 | 第38页 |
5.2 SCN1A基因筛查结果 | 第38-42页 |
5.3 SCN2A基因筛查结果 | 第42-43页 |
5.4 SCN1B基因筛查结果 | 第43页 |
5.5 GABRG2和GABRD基因筛查结果 | 第43-44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4-49页 |
6.1 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 | 第44页 |
6.2 GEFS+家系的基因型特点 | 第44-45页 |
6.3 SCN1A基因突变与GEFS+ | 第45-47页 |
6.4 SCN2A基因突变与GEFS+ | 第47-48页 |
6.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部分 全外显子组测序捕获GEFS+家系的新致病基因 | 第50-8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50-54页 |
1.1 GEFS+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 第50-51页 |
1.2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应用前景 | 第51-5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53-54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第54-55页 |
2.1 送全外显子组测序家系D | 第54页 |
2.2 对照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试剂和仪器 | 第55-59页 |
3.1 主要使用试剂和耗材 | 第55-56页 |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6页 |
3.3 相关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56-57页 |
3.4 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信息分析软件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材料和方法 | 第59-71页 |
4.1 全血标本采集 | 第59页 |
4.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59-60页 |
4.3 基因组DNA电泳 | 第60页 |
4.4 DNA浓度标准化 | 第60-61页 |
4.5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 | 第61-67页 |
4.6 候选基因变异验证 | 第67-69页 |
4.7 应用sanger测序验证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第71-79页 |
5.1 家系D的家系成员临床表型分析 | 第71页 |
5.2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捕获结果 | 第71-75页 |
5.3 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 第75-79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79-83页 |
6.1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捕获新致病基因 | 第79-80页 |
6.2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与癫痫 | 第80-81页 |
6.3 KCNAB3基因特性 | 第81-82页 |
6.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92页 |
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统计学证明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