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以民国三种诠释方式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西学东渐”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以西释中” | 第12-21页 |
| 一、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12-18页 |
| (一) 著者背景 | 第12-13页 |
| (二) 篇章结构 | 第13页 |
| (三) 导言之梳理 | 第13-15页 |
| (四) 《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写作特长 | 第15页 |
| (五) 所谓“开山” | 第15-16页 |
| (六) 各方评价 | 第16-18页 |
| 二、侯外庐学派与《中国思想通史》 | 第18-20页 |
| (一) 著者背景 | 第18页 |
| (二) 《中国思想通史》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平章中西” | 第21-29页 |
| 一、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 | 第21-25页 |
| (一) 著者背景与篇章结构 | 第21-22页 |
| (二) 绪论之梳理 | 第22-23页 |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第23-25页 |
| 1、同情的理解 | 第23-24页 |
| 2、“释古”与“疑古” | 第24页 |
| 3、宋学与汉学 | 第24-25页 |
| 二、张岱年与《中国哲学大纲》 | 第25-28页 |
| (一) 著者背景 | 第25-26页 |
| (二) 《中国哲学大纲》 | 第26页 |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第26-28页 |
| 1、一般与特殊 | 第26-27页 |
| 2、综合创新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反向格义”兼论“以中释中” | 第29-36页 |
| 一、“反向格义”与释中之困境 | 第29-32页 |
| (一) “格义”与“反向格义” | 第29-30页 |
| (二) 释中之困境 | 第30-32页 |
| 二、钟泰与《中国哲学史》 | 第32-34页 |
| (一) 著者背景 | 第32页 |
| (二) 篇章结构 | 第32页 |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第32-34页 |
| 1、中学统系 | 第32-33页 |
| 2、时代与历史 | 第33-34页 |
| 三、“以中释中”为何?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尾声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著作部分 | 第37-38页 |
| 论文部分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