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概述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高层斜交网格筒抗侧刚度及结构体系层间侧移研究 | 第17-37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斜交网格筒结构等效抗侧刚度及水平侧移的简化计算 | 第17-26页 |
2.2.1 基本假定 | 第17-18页 |
2.2.2 斜交网格筒单元体抗剪刚度 | 第18-19页 |
2.2.3 斜交网格筒单元体抗弯刚度 | 第19-22页 |
2.2.4 斜交网格筒单元体竖向刚度 | 第22页 |
2.2.5 斜交网格筒结构水平侧移计算 | 第22-26页 |
2.2.6 斜交网格筒结构等效抗侧刚度 | 第26页 |
2.3 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层间位移分析 | 第26-29页 |
2.3.1 高层建筑层间位移的组成 | 第26-28页 |
2.3.2 斜交网格筒结构受力层间位移的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4 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受力层间位移的计算与分析 | 第29-35页 |
2.4.1 结构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2.4.2 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侧移沿高度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2.4.3 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层间位移沿高度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2.4.4 不同影响因素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协同受力性能研究 | 第37-59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分析模型及方法 | 第37-43页 |
3.2.1 分析模型概况 | 第37-39页 |
3.2.2 材料本构 | 第39-42页 |
3.2.3 构件单元 | 第42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3 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体系塑性发展过程 | 第43-47页 |
3.3.1 结构受力全过程及塑性发展规律 | 第43-46页 |
3.3.2 结构塑性发展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 | 第46-47页 |
3.4 斜交网格筒与核心筒协同工作分析 | 第47-53页 |
3.4.1 内、外筒抗侧刚度退化过程 | 第47-50页 |
3.4.2 内、外筒内力分配特征 | 第50-51页 |
3.4.3 斜交网格筒剪力沿高度分布规律 | 第51-53页 |
3.5 斜交网格筒屈服路径及斜柱受力分析 | 第53-56页 |
3.5.1 外筒屈服顺序 | 第53-55页 |
3.5.2 外筒斜柱的受力分析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滞回耗能分布研究 | 第59-77页 |
4.1 概述 | 第59页 |
4.2 滞回耗能及滞回耗能比 | 第59-60页 |
4.2.1 结构滞回耗能 | 第59-60页 |
4.2.2 结构滞回耗能比 | 第60页 |
4.3 结构分析参数 | 第60-62页 |
4.3.1 结构计算模型概况 | 第60-61页 |
4.3.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1-62页 |
4.4 结构滞回耗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7页 |
4.4.1 地震能量的分配 | 第62-63页 |
4.4.2 结构参数对滞回耗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3 地震动参数对结构滞回耗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 滞回耗能在各构件之间的分配及其影响因素 | 第67-71页 |
4.5.1 各关键构件之间滞回耗能的分布 | 第67-68页 |
4.5.2 不同参数对构件滞回耗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4.6 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的分配 | 第71-74页 |
4.6.1 各关键构件滞回耗能沿高度分配规律 | 第71-73页 |
4.6.2 结构层间滞回耗能的分配 | 第73-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77-8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