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几种新型PPT超分子体系与BSA及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超分子化学的概述第11页
    1.2 CD结构及性质第11-13页
    1.3 CD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药物中的应用第13-15页
        1.3.1 CD衍生物的合成第13-14页
        1.3.2 CD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中的应用第14-15页
    1.4 超分子体系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第15-16页
    1.5 超分子体系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第16-17页
    1.6 理论计算模拟研究第17页
    1.7 本论文的选题第17-19页
第2章 八种修饰β-CDs的合成及表征第19-32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9-20页
        2.1.1 主要试剂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3页
        2.2.1 Tosylate的合成第20页
        2.2.2 ENBA-β-CD(主体 1)、BBA-β-CD(主体 2)、DGBA-β-CD(主体 3)、DP-β-CD(主体 4)的合成方法和合成路线第20-22页
        2.2.3 ENBA-bis-β-CD(主体 5)、BBA-bis-β-CD(主体 6)、DGBA-bis-β-CD(主体 7)、DP-bis-β-CD(主体 8)的合成方法及合成路线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1页
        2.3.1 Tosylate的合成分析及其 ~1H NMR第23-24页
        2.3.2 主体 1-8 的合成分析第24页
        2.3.3 主体1的 ~1H NMR及质谱(MS)表征第24-25页
            2.3.3.1 主体 1~1H NMR的表征第24-25页
            2.3.3.2 主体1的质谱(MS)表征第25页
        2.3.4 主体2的 ~1H NMR及质谱(MS)表征第25-26页
            2.3.4.1 主体2的 ~1H NMR表征第25-26页
            2.3.4.2 主体2的MS表征第26页
        2.3.5 主体3的 ~1H NMR及质谱(MS)表征第26-27页
            2.3.5.1 主体3的 ~1H NMR表征第26-27页
            2.3.5.2 主体3的MS表征第27页
        2.3.6 主体4的 ~1H NMR及质谱(MS)表征第27-28页
            2.3.6.1 主体4的 ~1H NMR表征第27-28页
            2.3.6.2 主体4的MS表征第28页
        2.3.7 主体5的 ~1H NMR表征第28-29页
        2.3.8 主体6的 ~1H NMR表征第29-30页
        2.3.9 主体7的 ~1H NMR表征第30页
        2.3.10 主体8的 ~1H NMR表征第30-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八种PPT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第32-58页
    3.1 实验部分第32-33页
        3.1.1 所用主要试剂第32-33页
        3.1.2 实验仪器第33页
        3.1.3 实验方法第33页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3-49页
        3.2.1 主体 1-8/PPT超分子体系的表征第33-46页
            3.2.1.1~1H NMR表征第33-41页
            3.2.1.2 红外光谱(IR)分析第41-43页
            3.2.1.3 X-粉末衍射(XRD)分析第43-45页
            3.2.1.4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45-46页
        3.2.2 主体 1-8 与PPT的包合行为研究第46-49页
            3.2.2.1 主体 1-8 与PPT包合比的测定第46-47页
            3.2.2.2 主体 1-8 与PPT稳定常数的测定第47-49页
    3.3 主体 1-8/PPT超分子体系包结模式推测第49-54页
    3.4 超分子体系的性质研究第54-57页
        3.4.1 构建PPT标准工作曲线第55页
        3.4.2 主体 1-8/PPT超分子体系水溶性的测定第55-56页
        3.4.3 主体 1-8/PPT超分子体系包合能力及包合效率的测定第56-57页
    3.5 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主体 1-6/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第58-74页
    4.1 实验部分第58-59页
        4.1.1 分析仪器与试剂第58页
        4.1.2 实验方法第58-5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9-73页
        4.2.1 荧光猝灭光谱第59-61页
        4.2.2 荧光猝灭类型第61-63页
        4.2.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第63-65页
        4.2.4 主体 1-6/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作用力类型第65-68页
        4.2.5 主体 1-6/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结合距离第68-70页
        4.2.6 主体 1-6/PPT超分子体系对BSA构象的影响第70-73页
    4.3 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几种新型修饰β-CDs/PPT超分子体系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第74-85页
    5.1 实验部分第74-76页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74-75页
        5.1.2 实验方法第75-76页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6-84页
        5.2.1 主体 1、3、5、7 与人参皂苷Rg1的相互作用研究第76-77页
        5.2.2 主体 1、3、5、7/Rg1溶液与ct-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第77-81页
        5.2.3 主体 1、3、5、7/PPT与ct-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第81-84页
    5.3 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主体 5/PPT超分子体系与BSA及DNA的理论计算模拟第85-100页
    6.1 项目背景第85-86页
    6.2 计算方法第86-87页
        6.2.1 结构准备第86页
        6.2.2 分子对接第86页
        6.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86-87页
    6.3 计算结果第87-99页
        6.3.1 分子对接第87-88页
        6.3.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88-99页
            6.3.2.1 RMSD分析第88-91页
            6.3.2.2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91-92页
            6.3.2.3 主体 5/PPT结合模式分析第92-93页
            6.3.2.4 BSA-主体 5/PPT结合模式分析第93-95页
            6.3.2.5 ct-DNA-主体 5/PPT结合模式分析第95-99页
    6.4 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金(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N-乙烯基内酰胺的环形和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