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资料收集的成果 | 第11-13页 |
1.2.1 万县地理图 | 第11页 |
1.2.2 万县城池图 | 第11页 |
1.2.3 四川省府厅州县城厢巡警区域图·夔州府万县城厢巡警区域图 | 第11-12页 |
1.2.4 万县街道图 | 第12-13页 |
1.3 相关文献资料叙述 | 第13-15页 |
1.3.1 图像资料 | 第13页 |
1.3.2 网络资料 | 第13-14页 |
1.3.3 规划资料 | 第14页 |
1.3.4 文献资料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基础构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论文的基础构架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2.1 论文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形态学 | 第18页 |
2.1.2 城市空间形态 | 第18页 |
2.1.3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8-20页 |
2.2 论文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形态分析 | 第20页 |
2.2.2 环境行为研究 | 第20-21页 |
2.2.3 政治经济学方法 | 第21页 |
2.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1-25页 |
2.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1-22页 |
2.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2-25页 |
3 万州城市近现代的基本空间形态演变和机制分析 | 第25-49页 |
3.1 万州区的城市地理特征和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25-29页 |
3.1.1 城市地理特征 | 第25-26页 |
3.1.2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 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29-37页 |
3.2.1 中华民国时期 | 第29-33页 |
3.2.2 建国后至三峡移民工程前 | 第33-35页 |
3.2.3 三峡移民迁建时期及后三峡工程时期 | 第35-37页 |
3.3 万州区近现代历次城市规划 | 第37-44页 |
3.3.1 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37-38页 |
3.3.2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38-39页 |
3.3.3 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39页 |
3.3.4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39-40页 |
3.3.5 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40-41页 |
3.3.6 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 | 第41-42页 |
3.3.7 第七次万州总体规划 | 第42-43页 |
3.3.8 总结 | 第43-44页 |
3.4 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 | 第44-49页 |
3.4.1 国家政策因素 | 第44-46页 |
3.4.2 经济发展因素 | 第46-47页 |
3.4.3 城市规划因素 | 第47页 |
3.4.4 地理环境因素 | 第47-49页 |
4 三峡移民工程后万州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对其城市规划的提升 | 第49-59页 |
4.1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对万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万州新城建设后城市的空间变化 | 第50-55页 |
4.2.1 长江变化 | 第51-52页 |
4.2.2 城址变化 | 第52页 |
4.2.3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 第52页 |
4.2.4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 第52-55页 |
4.3 万州区三峡移民迁建后城市规划的提升 | 第55-59页 |
4.3.1 《 2003 年万州城市总体规划 -2011 年修编》 | 第55-57页 |
4.3.2 三峡工程后万州区城市规划的提升 | 第57-59页 |
5 万州城市空间的优化及措施 | 第59-76页 |
5.1 万州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 第59页 |
5.2 万州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9-61页 |
5.2.1 城市格局内聚 | 第59页 |
5.2.2 城市轮廓缺乏韵律和层次 | 第59-60页 |
5.2.3 城市肌理混乱 | 第60页 |
5.2.4 临水不亲水 | 第60-61页 |
5.3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原则和措施 | 第61-76页 |
5.3.1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原则 | 第61-62页 |
5.3.2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措施 | 第62-76页 |
6 总结 | 第76-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1.1 从历史进程的时间来看 | 第76页 |
6.1.2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 | 第76-77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77-78页 |
6.2.1 精度不够 | 第77页 |
6.2.2 部分资料严谨度不高 | 第77-78页 |
6.2.3 缺少规划图则 | 第78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8-79页 |
6.3.1 定量分析 | 第78页 |
6.3.2 找寻资料 | 第78页 |
6.3.3 持续关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