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整合分析方法与WEPP模型在安徽省径流侵蚀中的应用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整合分析在水土保持中应用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水蚀模型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整合分析方法和WEPP模型基本理论第22-36页
    2.1 整合分析概述第22-24页
        2.1.1 基本概念第22-23页
        2.1.2 整合分析的优缺点第23-24页
    2.2 整合分析基本步骤第24-27页
    2.3 整合分析的关键点第27-33页
        2.3.1 效应值第27-29页
        2.3.2 统计模型第29-31页
        2.3.3 异质性检验第31-33页
    2.4 WEPP模型基本理论第33-36页
        2.4.1 模型坡面版基本原理第33-34页
        2.4.2 模型的结构及功能模块第34-36页
第三章 安徽省径流侵蚀分析第36-42页
    3.1 安徽省区域概况第36-37页
        3.1.1 地理概况第36页
        3.1.2 气候概况第36-37页
        3.1.3 工程建设第37页
    3.2 径流侵蚀分析第37-40页
        3.2.1 径流侵蚀分布第37-40页
        3.2.2 径流侵蚀原因第40页
    3.3 径流侵蚀的危害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径流侵蚀的整合分析第42-61页
    4.1 研究方法第42-47页
        4.1.1 基础数据的筛选第42-43页
        4.1.2 基础数据的处理第43-44页
        4.1.3 整合分析第44-46页
        4.1.4 效应值和异质性检验第46-47页
    4.2 结果分析第47-60页
        4.2.1 无结构数据分析结果第47-49页
        4.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侵蚀特征第49-52页
        4.2.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径流侵蚀特征第52-55页
        4.2.4 不同坡度下的径流侵蚀特征第55-58页
        4.2.5 不同水力侵蚀类型下的径流侵蚀特征第58-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WEPP模型在不同下垫面条件的适用性评价第61-76页
    5.1 数据库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第61-66页
        5.1.1 研究区概况及模型介绍第61-62页
        5.1.2 数据库建立第62-66页
        5.1.3 模型适应性评价第66页
    5.2 WEPP模型适用性评价第66-74页
        5.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侵蚀分析第66-68页
        5.2.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径流侵蚀分析第68-70页
        5.2.3 不同坡度下径流侵蚀分析第70-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6-79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震设计规范中反应谱特征参数研究
下一篇: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汛期分期及分期设计洪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