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及危害 | 第15页 |
1.1.2 国内外滞留颗粒物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1.3 植物叶面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 第17页 |
1.1.4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机制 | 第17-18页 |
1.1.5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1.6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3.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3.2 滞留颗粒物量的时间变化 | 第23-24页 |
2.3.3 滞留颗粒物量的空间变化 | 第24页 |
2.3.4 人工模拟最大滞留颗粒物量 | 第24页 |
2.3.5 滞留颗粒物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6 叶表面微观结构观察 | 第2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 草本叶面滞留颗粒物能力 | 第26-55页 |
3.1 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时间变化规律 | 第26-35页 |
3.1.1 滞留颗粒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26-28页 |
3.1.2 滞留颗粒物量随季节的变化 | 第28-35页 |
3.2 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35-45页 |
3.2.1 不同样地滞留颗粒物的变化规律 | 第35-40页 |
3.2.2 距道路不同距离的滞留颗粒物量的变化 | 第40-43页 |
3.2.3 不同叶片着生角度下的滞留颗粒物量 | 第43-45页 |
3.3 人工模拟最大滞留颗粒物量 | 第45-48页 |
3.3.1 单位叶面积最大滞留颗粒物量 | 第45-47页 |
3.3.2 最大单叶滞留颗粒物量 | 第47-48页 |
3.4 草本叶片特征及其与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关系 | 第48-51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4 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分析 | 第55-69页 |
4.1 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 第55-56页 |
4.2 不同季节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56-60页 |
4.2.1 春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56-57页 |
4.2.2 夏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57-58页 |
4.2.3 秋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58-59页 |
4.2.4 冬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59-60页 |
4.3 不同样地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0-64页 |
4.3.1 江滨西大道16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0-61页 |
4.3.2 闽江大道13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1-62页 |
4.3.3 西三环8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2-63页 |
4.3.4 不同样地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3-64页 |
4.4 距道路不同距离下的植物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4-66页 |
4.5 植物最大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 | 第66-67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69-74页 |
5.1 讨论 | 第69-72页 |
5.1.1 草本叶面滞留颗粒物能力 | 第69-70页 |
5.1.2 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分析 | 第70-71页 |
5.1.3 草本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及应用 | 第71-72页 |
5.2 结论 | 第72-74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