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福州市道路常用草本植物滞留颗粒物效应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4-21页
    1.1 文献综述第15-19页
        1.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及危害第15页
        1.1.2 国内外滞留颗粒物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3 植物叶面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第17页
        1.1.4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机制第17-18页
        1.1.5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研究方法第18页
        1.1.6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2.2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5页
        2.3.1 样品采集第23页
        2.3.2 滞留颗粒物量的时间变化第23-24页
        2.3.3 滞留颗粒物量的空间变化第24页
        2.3.4 人工模拟最大滞留颗粒物量第24页
        2.3.5 滞留颗粒物量的测定第24-25页
        2.3.6 叶表面微观结构观察第25页
    2.4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 草本叶面滞留颗粒物能力第26-55页
    3.1 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时间变化规律第26-35页
        3.1.1 滞留颗粒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第26-28页
        3.1.2 滞留颗粒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第28-35页
    3.2 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第35-45页
        3.2.1 不同样地滞留颗粒物的变化规律第35-40页
        3.2.2 距道路不同距离的滞留颗粒物量的变化第40-43页
        3.2.3 不同叶片着生角度下的滞留颗粒物量第43-45页
    3.3 人工模拟最大滞留颗粒物量第45-48页
        3.3.1 单位叶面积最大滞留颗粒物量第45-47页
        3.3.2 最大单叶滞留颗粒物量第47-48页
    3.4 草本叶片特征及其与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第48-51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51-55页
4 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分析第55-69页
    4.1 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第55-56页
    4.2 不同季节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56-60页
        4.2.1 春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56-57页
        4.2.2 夏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57-58页
        4.2.3 秋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58-59页
        4.2.4 冬季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59-60页
    4.3 不同样地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0-64页
        4.3.1 江滨西大道16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0-61页
        4.3.2 闽江大道13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1-62页
        4.3.3 西三环8种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2-63页
        4.3.4 不同样地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3-64页
    4.4 距道路不同距离下的植物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4-66页
    4.5 植物最大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第66-67页
    4.6 小结与讨论第67-69页
5 讨论与结论第69-74页
    5.1 讨论第69-72页
        5.1.1 草本叶面滞留颗粒物能力第69-70页
        5.1.2 草本叶面颗粒物粒径比例分析第70-71页
        5.1.3 草本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及应用第71-72页
    5.2 结论第72-74页
不足与建议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与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下一篇: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海边月见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