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综述 | 第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课题相关研究现况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况 | 第15-16页 |
1.4“砖”表达的理论与探索 | 第16-22页 |
1.4.1 阿尔托“砖”建筑 | 第17-19页 |
1.4.2 康与砖的哲学 | 第19-20页 |
1.4.3 博塔与“砖”建筑工艺化 | 第20-22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5.1 时间范围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22页 |
1.5.2 区域范围界定 | 第22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4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的特征 | 第25-37页 |
2.1 长春市建筑发展史 | 第25-28页 |
2.1.1 早期发展时期(1800-1897年) | 第25页 |
2.1.2 近代化时期(1898-1948年) | 第25-27页 |
2.1.3 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1979年) | 第27-28页 |
2.1.4 改革开放至今 | 第28页 |
2.2 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的发展演变 | 第28-33页 |
2.2.1 清水砖时期 | 第28-29页 |
2.2.2 粘贴砌筑时期 | 第29-32页 |
2.2.3 多元化发展时期 | 第32-33页 |
2.3 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文脉特征 | 第33-36页 |
2.3.1 地域性特征 | 第34-35页 |
2.3.2 包容性特征 | 第35页 |
2.3.3 多样性特征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设计表达的基础研究 | 第37-68页 |
3.1 外墙饰面砖设计表达的基本要素 | 第37-46页 |
3.1.1 尺度 | 第37-40页 |
3.1.2 质感 | 第40-41页 |
3.1.3 色彩 | 第41-43页 |
3.1.4 搭接砌筑的方式 | 第43-45页 |
3.1.5 光与影 | 第45-46页 |
3.2 建筑外墙饰面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 第46-57页 |
3.2.1 细部表现 | 第46-53页 |
3.2.2 结构表现 | 第53-55页 |
3.2.3 材料的组合表现 | 第55-57页 |
3.3 外墙饰面砖的意向表达 | 第57-63页 |
3.3.1 形式塑造 | 第57-59页 |
3.3.2 记忆塑造 | 第59-61页 |
3.3.3 认同塑造 | 第61-62页 |
3.3.4 意象塑造 | 第62-63页 |
3.4 外墙饰面砖设计表达的原则 | 第63-67页 |
3.4.1 点形态的张力表达 | 第63-64页 |
3.4.2 线性的层次表达 | 第64-65页 |
3.4.3 面状的肌理表达 | 第65-66页 |
3.4.4 体块儿的逻辑表达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设计表达的应用研究 | 第68-97页 |
4.1 应用策略 | 第68-74页 |
4.1.1 城市地域性的继承 | 第68-70页 |
4.1.2 历史与人文情怀的追溯 | 第70-71页 |
4.1.3 建筑风格与文化的传承 | 第71-74页 |
4.2 外墙饰面砖设计表达的应用方式 | 第74-79页 |
4.2.1 形态的拆分与组合 | 第74-75页 |
4.2.2 要素的比例与尺度 | 第75-78页 |
4.2.3 文脉符号的沿袭与转译 | 第78-79页 |
4.3 长春市历史建筑外墙饰面砖延续性设计表达的应用实例 | 第79-96页 |
4.3.1 吉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设计实践 | 第79-89页 |
4.3.2 长春市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研发综合楼设计实践 | 第89-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1(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色彩及尺寸形态参考表) | 第102-108页 |
附录 2(长春市建筑外墙饰面砖应用构造节点详图参考) | 第108-113页 |
附录 3(饰面砖厂家调研成果图) | 第113-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