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基于博弈论的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7页
        1.2.1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关于博弈论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总结第1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9-20页
        1.4.1 可能的创新第19页
        1.4.2 不足之处第19-20页
2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理论依据第20-25页
    2.1 市场失灵理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 金融监管的相关理论第21-22页
        2.2.1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第21-22页
        2.2.2 功能性监管理论第22页
    2.3 博弈论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2.3.1 博弈论的理论体系第22-23页
        2.3.2 博弈论方法第23-25页
3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监管现状第25-36页
    3.1 第三方支付的现有运作模式及其蕴含风险第25-30页
        3.1.1 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及特点第25页
        3.1.2 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第25-28页
        3.1.3 第三方支付现有运作模式下的风险表现第28-30页
    3.2 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分析第30-36页
        3.2.1 现有第三方支付监管构架第30-32页
        3.2.2 第三方支付监管缺陷的表现第32-34页
        3.2.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效果评价第34-36页
4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博弈论分析第36-47页
    4.1 第三方支付市场监管的博弈特征第36-37页
        4.1.1 第三方支付市场监管博弈的参与者第36页
        4.1.2 第三方支付监管博弈参与者的支付函数第36页
        4.1.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博弈规则第36-37页
        4.1.4 第三方支付监管博弈的均衡结果第37页
    4.2 第三方支付监管必要性的博弈分析第37-38页
    4.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第38-44页
        4.3.1 博弈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4.3.2 模型分析第39-43页
        4.3.3 博弈结论第43-44页
    4.4 第三方支付监管部门间的博弈分析第44-47页
        4.4.1 博弈模型的建立第44页
        4.4.2 博弈模型分析第44-46页
        4.4.3 博弈结论第46-47页
5 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方案设计第47-53页
    5.1 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的界定第47-48页
        5.1.1 确定央行为主、其他机构为辅的监管主体第47页
        5.1.2 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监管对象第47-48页
    5.2 监管原则第48页
        5.2.1 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相结合原则第48页
        5.2.2 事前事后监管相结合原则第48页
    5.3 监管模式第48-49页
    5.4 监管内容第49-50页
        5.4.1 加强客户备付金的监管第49页
        5.4.2 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第49-50页
    5.5 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第50页
    5.6 提高第三方支付监管新模式实施效率的保障性措施第50-53页
        5.6.1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第50页
        5.6.2 加大违规惩处力度第50-51页
        5.6.3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第51页
        5.6.4 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内控机制第51页
        5.6.5 加强第三方支付的宣传教育工作第51-53页
6 结论第53-55页
    6.1 基本结论第53-54页
        6.1.1 加强第三方支付监管势在必行第53页
        6.1.2 建立以央行为主多部门协调的监管体系第53页
        6.1.3 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管体系第53-54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lcf八个氨基酸差异选择性剪接对核定位功能的影响及其抗体制备
下一篇:Drosha蛋白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异常表达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