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2.1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关于博弈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总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2.1 市场失灵理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 金融监管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功能性监管理论 | 第22页 |
2.3 博弈论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博弈论的理论体系 | 第22-23页 |
2.3.2 博弈论方法 | 第23-25页 |
3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监管现状 | 第25-36页 |
3.1 第三方支付的现有运作模式及其蕴含风险 | 第25-30页 |
3.1.1 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及特点 | 第25页 |
3.1.2 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 | 第25-28页 |
3.1.3 第三方支付现有运作模式下的风险表现 | 第28-30页 |
3.2 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分析 | 第30-36页 |
3.2.1 现有第三方支付监管构架 | 第30-32页 |
3.2.2 第三方支付监管缺陷的表现 | 第32-34页 |
3.2.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效果评价 | 第34-36页 |
4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博弈论分析 | 第36-47页 |
4.1 第三方支付市场监管的博弈特征 | 第36-37页 |
4.1.1 第三方支付市场监管博弈的参与者 | 第36页 |
4.1.2 第三方支付监管博弈参与者的支付函数 | 第36页 |
4.1.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博弈规则 | 第36-37页 |
4.1.4 第三方支付监管博弈的均衡结果 | 第37页 |
4.2 第三方支付监管必要性的博弈分析 | 第37-38页 |
4.3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38-44页 |
4.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3.2 模型分析 | 第39-43页 |
4.3.3 博弈结论 | 第43-44页 |
4.4 第三方支付监管部门间的博弈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4.4.2 博弈模型分析 | 第44-46页 |
4.4.3 博弈结论 | 第46-47页 |
5 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方案设计 | 第47-53页 |
5.1 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的界定 | 第47-48页 |
5.1.1 确定央行为主、其他机构为辅的监管主体 | 第47页 |
5.1.2 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监管对象 | 第47-48页 |
5.2 监管原则 | 第48页 |
5.2.1 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2.2 事前事后监管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3 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5.4 监管内容 | 第49-50页 |
5.4.1 加强客户备付金的监管 | 第49页 |
5.4.2 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49-50页 |
5.5 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 | 第50页 |
5.6 提高第三方支付监管新模式实施效率的保障性措施 | 第50-53页 |
5.6.1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50页 |
5.6.2 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 第50-51页 |
5.6.3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51页 |
5.6.4 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内控机制 | 第51页 |
5.6.5 加强第三方支付的宣传教育工作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3-54页 |
6.1.1 加强第三方支付监管势在必行 | 第53页 |
6.1.2 建立以央行为主多部门协调的监管体系 | 第53页 |
6.1.3 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管体系 | 第53-5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