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不孕论文

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补肾中药改善IVF治疗结局的机制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1-22页
 一、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第11-17页
  (一) 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第11-13页
  (二) 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第13-17页
 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7-20页
  (一) 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第17-19页
  (二)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现状第19-20页
 三、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领域研究进展第20-21页
 四、展望第21-22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2-36页
 一、研究对象第22-23页
  (一) 病例来源第22页
  (二) 诊断标准第22页
  (三) 病例选择标准第22-23页
  (四) IVF-ET 周期前患者准备第23页
 二、研究方法第23-30页
  (一) 临床病例分组第23-24页
  (二) 药物、仪器及试剂第24-25页
  (三) 方法与步骤第25-29页
  (四) 观察指标第29-30页
  (五) 统计学分析第30页
 三、一般资料第30-32页
  (一)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第30-31页
  (二)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第31页
  (三) 两组患者病史比较第31页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肾虚证候积分比较第31页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础激素水平比较第31-32页
 四、研究结果第32-36页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虚证候积分变化比较第32页
  (二) 两组患者Gn 用药支数及天数比较第32页
  (三) 两组患者HCG 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第32-33页
  (四) 两组患者HCG 注射日子宫内膜分型比较第33页
  (五) 两组患者HCG 注射日子宫动脉及子宫内膜血流PI、RI 比较)第33页
  (六) 两组患者HCG 注射日E2水平及及E2/卵子比较第33-34页
  (七) 两组患者取卵数、优质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第34页
  (八) 两组患者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第34页
  (九) 两组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HE 染色结果比较第34-35页
  (十)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DNMT1 比较)第35页
  (十一) 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子宫内膜DNMT1 比较第35-36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36-51页
 一、实验材料第37-40页
  (一) 实验动物第37页
  (二) 药物及剂量第37-38页
  (三) 试剂第38-39页
  (四) 实验仪器第39-40页
 二、实验方法第40-47页
  (一) 造模方法第40页
  (二) 分组与给药第40-41页
  (三) 标本获取第41页
  (四) 观察指标第41-46页
  (五) 统计学分析第46-47页
 三、实验结果第47-51页
  (一) 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第47页
  (二) 各组小鼠的动情周期观察第47页
  (三) 各组小鼠卵细胞母本印迹基因Snrpn 和Pegl/Mest 的甲基化测定第47-50页
  (四) 各组小鼠受精卵数目和卵裂、囊胚形成能力的观察第50-51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51-75页
 一、“肾主生殖”与表观遗传学第51-60页
  (一) “肾主生殖”理论探讨第51-54页
  (二) DNA 甲基化、DNMT1、基因印迹与生殖第54-59页
  (三) 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认识“肾主生殖”理论第59-60页
 二、补肾中药改善IVF 结局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第60-75页
  (一) 补肾之二至天癸颗粒的组方分析第60-65页
  (二) 补肾中药上调肾阴虚不孕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DNMT1 表达第65-71页
  (三) 补肾中药防止肾阴虚模型小鼠卵细胞Snrpn 与Peg1/Mest 基因印迹丢失第71-75页
结论第75-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93页
综述第93-102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附录第102-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查新报告第108-120页
科研课题第120-121页
发表论文第121-135页
详细摘要第135-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滋阴降火法对激光性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数据挖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