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缓蚀剂的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1.2 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的的合成方法简介 | 第14-18页 |
1.2.1 苯并三氮唑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2.1.1 邻苯二胺法 | 第14-15页 |
1.2.1.2 邻硝基氯苯法 | 第15页 |
1.2.1.3 邻硝基苯肼法 | 第15页 |
1.2.2 苯并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1.2.2.1 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各类化合物 | 第16-18页 |
1.3 铜变色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方法 | 第18-23页 |
1.3.1 铜变色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1.3.2 铜变色的防护方法 | 第19-23页 |
1.4 铜币防变色的意义 | 第23-24页 |
1.4.1 硬币的材料 | 第23-24页 |
1.4.2 硬币防腐蚀的意义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 | 第24-27页 |
1.5.1 合成路线 | 第24-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42页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试验步骤 | 第28-42页 |
2.2.1 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步骤 | 第28页 |
2.2.2 合成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单因素实验 | 第28-29页 |
2.2.3 防铜变色剂的复配 | 第29-31页 |
2.2.4 防铜变色实验 | 第31-38页 |
2.2.5 防铜变色工艺条件改进实验 | 第38-40页 |
2.2.6 硬币的防变色效果实验 | 第40-42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2-85页 |
3.1 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条件分析 | 第42-44页 |
3.1.1 不同投料比例对产率的影响结果 | 第42-43页 |
3.1.2 不同投料比例对产率的影响分析 | 第43页 |
3.1.3 不同溶剂对产率影响 | 第43页 |
3.1.4 不同溶剂对产率影响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2 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产物分析 | 第44-46页 |
3.2.1 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红外谱图 | 第44页 |
3.2.2 苯并三氮唑和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红外谱图 | 第44-45页 |
3.2.3 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核磁谱图 | 第45页 |
3.2.4 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鉴定数据 | 第45-46页 |
3.3 防铜变色剂的复配分析 | 第46-48页 |
3.3.1 防铜变色剂的冷冻实验分析 | 第46-47页 |
3.3.2 防铜变色剂的稳定性实验分析 | 第47-48页 |
3.4 防铜变色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48-75页 |
3.4.1 pH对防铜变色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 | 第48-58页 |
3.4.2 温度对防铜变色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 | 第58-66页 |
3.4.3 浓度对防铜变色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 | 第66-75页 |
3.5 防铜变色剂的工艺条件改进实验分析 | 第75-83页 |
3.5.1 防铜变色剂的配方的确定及配制 | 第75-77页 |
3.5.3 正交设计实验 | 第77-79页 |
3.5.4 方差分析 | 第79-80页 |
3.5.5 最佳工艺条件 | 第80-81页 |
3.5.6 铜币的防变色实验 | 第81-83页 |
3.6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3-85页 |
3.6.1 合成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费用 | 第83页 |
3.6.2 配制防铜变色试剂的费用 | 第83-8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