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机器视觉技术的概述 | 第9-12页 |
1.3 课题的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3.1 配准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2 机器视觉系统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7页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第16-19页 |
2.1.1 系统组成 | 第16-17页 |
2.1.2 检测算法流程 | 第17-18页 |
2.1.3 系统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19-25页 |
2.2.1 工业相机 | 第19-21页 |
2.2.2 光学镜头 | 第21-22页 |
2.2.3 光源设计 | 第22-23页 |
2.2.4 工控机选择 | 第23-25页 |
2.3 系统软件平台介绍 | 第25-26页 |
2.3.1 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 2005 | 第25页 |
2.3.2 计算机视觉类库OpenCV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图像捕获与模板匹配 | 第27-51页 |
3.1 图像预处理 | 第27-34页 |
3.1.1 图像滤波 | 第27-29页 |
3.1.2 阈值分割 | 第29-32页 |
3.1.3 边缘检测 | 第32-34页 |
3.2 检测区域内图像的捕获 | 第34-39页 |
3.2.1 主要思想 | 第34-36页 |
3.2.2 高斯混合模型初始化 | 第36页 |
3.2.3 高斯混合模型更新 | 第36-37页 |
3.2.4 运动前景检测 | 第37-38页 |
3.2.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基于形状特征的模板匹配 | 第39-50页 |
3.3.1 匹配流程 | 第40-41页 |
3.3.2 形状特征描述 | 第41-43页 |
3.3.3 匹配策略 | 第43-44页 |
3.3.4 相似性计算 | 第44-45页 |
3.3.5 仿射变换 | 第45-47页 |
3.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SIFT检测算法的研究与优化 | 第51-70页 |
4.1 SIFT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 第51-52页 |
4.2 SIFT算法的实现过程 | 第52-61页 |
4.2.1 DoG尺度空间的构建 | 第52-54页 |
4.2.2 特征点检测 | 第54-58页 |
4.2.3 特征描述子生成 | 第58-59页 |
4.2.4 特征点匹配 | 第59-61页 |
4.3 SIFT主要变形算法 | 第61-63页 |
4.3.1 PCA-SIFT算法 | 第61-62页 |
4.3.2 GLOH算法 | 第62-63页 |
4.4 SIFT算法的优化 | 第63-66页 |
4.4.1 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63页 |
4.4.2 算法的优化 | 第63-66页 |
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85页 |
5.1 系统软件总述 | 第70-71页 |
5.2 功能模块实现 | 第71-77页 |
5.2.1 图像采集模块 | 第71-73页 |
5.2.2 检测算法模块 | 第73-74页 |
5.2.3 模板创建模块 | 第74-75页 |
5.2.4 数据库模块 | 第75-77页 |
5.3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 第77-78页 |
5.4 系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5.5 多线程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第81-84页 |
5.5.1 多线程技术的介绍 | 第81-83页 |
5.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一、 总结 | 第85页 |
二、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