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普查与勘探论文

基于GIS的成都平原地下含水系统空间模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地下含水系统研究第11-13页
        1.2.2 成都平原地层结构研究第13-14页
        1.2.3 GIS 在地层结构模型建立中的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成都平原地质环境条件第17-33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7-22页
        2.1.1 气象水文第17-20页
        2.1.2 地形地貌第20-22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22-30页
        2.2.1 区域构造概况第22-24页
        2.2.2 成都平原基底形态第24-25页
        2.2.3 区域地层概况第25-29页
        2.2.4 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第29-30页
    2.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第30-33页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划分第30页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第30-33页
第3章 成都平原第四系含水系统划分第33-44页
    3.1 含水系统概述第33-34页
    3.2 成都平原第四系含水层第34-41页
        3.2.1 分布及埋藏特征第34-37页
        3.2.2 岩性组合特征第37-41页
    3.3 含水系统边界特征第41-43页
        3.3.1 隔水层边界特征第41页
        3.3.2 隔水层分布及埋深特征第41-43页
    3.4 成都平原第四系含水系统划分第43-44页
第4章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空间模型建立第44-58页
    4.1 三维地质体建模概述第44-45页
        4.1.1 概述第44-45页
        4.1.2 软件平台第45页
    4.2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建模数据准备第45-47页
        4.2.1 区域基础数据第45-46页
        4.2.2 钻孔数据第46页
        4.2.3 其他第46-47页
    4.3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模型的建立第47-56页
        4.3.1 离散点坐标的地图化第47-48页
        4.3.2 钻孔的三维显示第48-50页
        4.3.3 地层界面的三维显示第50-55页
        4.3.4 地层单元实体三维建模第55-56页
    4.4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模型的实现第56-58页
第5章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空间分析第58-66页
    5.1 水文分析第58-60页
    5.2 坡度分析第60-62页
        5.2.1 坡度分析概述第60页
        5.2.2 含水层分析第60-62页
        5.2.3 隔水层分析第62页
    5.3 剖面分析第62-65页
        5.3.1 都江堰-成都剖面第62-63页
        5.3.2 蒲江-郫县-绵竹剖面第63-65页
        5.3.3 新津-成都-德阳剖面第65页
    5.4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空间模型评价第65-66页
第6章 成都平原含水系统 Modflow 模型建立第66-71页
    6.1 ArcGIS 与 Surfer 格网文件的转换第66-68页
    6.2 成都平原 Modflow 模型的实现第68-70页
        6.2.1 模型概化第68-69页
        6.2.2 参数设置第69页
        6.2.3 成都平原地下水渗流场第69-70页
    6.3 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研究
下一篇:采空区塌陷诱发崩滑复合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县德兴煤矿崩滑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