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任诞”思想溯源 | 第11-25页 |
第一节 先秦“狂狷”观:“任诞”思想的儒家文化渊源 | 第11-15页 |
一 孔子的“狂狷”观 | 第11-13页 |
二 孟子的“狂狷”观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先秦“自然观”:“任诞”思想的道家文化溯源 | 第15-19页 |
一 老子的“自然”观 | 第15-17页 |
二 庄子的“自然”观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人物品藻:“任诞”思想的生成机制 | 第19-25页 |
一 儒家的人物品藻 | 第19-21页 |
二 道家的人物品藻 | 第21-22页 |
三 《人物志》:人材学的理论总结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任诞”思想的提出及其韵致 | 第25-37页 |
第一节 “任诞”思想的提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任诞”之风的表现 | 第26-31页 |
一 饮酒 | 第26-28页 |
二 裸裎 | 第28-29页 |
三 任性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任诞”思想的内韵 | 第31-37页 |
一 蔑视礼法 | 第31-33页 |
二 真性情 | 第33-35页 |
三 真假名士之分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魏晋任诞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