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生态生产性土地视角下的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第17-2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28页
        1.3.1 主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第23-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3 研究方法第26页
        1.3.4 研究框架第26-28页
第2章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理论第28-41页
    2.1 理论基础及方法第28-30页
        2.1.1 可持续发展观第28-29页
        2.1.2 系统理论第29页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9-30页
        2.1.4 层次分析法第30页
    2.2 村落生态系统第30-33页
        2.2.1 生态系统概念及内容第30-31页
        2.2.2 村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31-32页
        2.2.3 村落生态系统的再认识第32-33页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及村落生态承载力第33-37页
        2.3.1 生态承载力理论第33-36页
        2.3.2 村落生态承载力第36页
        2.3.3 村落生态安全第36-37页
    2.4 生态基础设施及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第37-38页
        2.4.1 生态基础设施第37页
        2.4.2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第37-38页
    2.5 生态生产性土地及村落生态生产性土地第38-40页
        2.5.1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内涵第38页
        2.5.2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别及其作用第38-39页
        2.5.3 村落生态生产性土地第39-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村落生态承载力计算第41-68页
    3.1 村落生态承载力计算内容第41-42页
        3.1.1 村落生态容量第41页
        3.1.2 村落生态足迹第41页
        3.1.3 村落生态盈余或赤字第41页
        3.1.4 村落生态安全指数第41-42页
    3.2 村落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第42-46页
        3.2.1 村落生态足迹模型第43-45页
        3.2.2 村落生态容量模型第45页
        3.2.3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第45-46页
    3.3 村落生态承载力量化计算第46-64页
        3.3.1 研究区域现状第46-48页
        3.3.2 村落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步骤第48-50页
        3.3.3 村落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第50-55页
        3.3.4 村落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第55-64页
    3.4 村落生态安全评价第64-66页
        3.4.1 村落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第64-65页
        3.4.2 村落生态安全的量化评价第65页
        3.4.3 村落生态安全评价的分析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第68-103页
    4.1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内容第68-70页
        4.1.1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第68-69页
        4.1.2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构成和类型第69-70页
    4.2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方法与步骤第70-74页
        4.2.1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方法第70-71页
        4.2.2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步骤第71-74页
    4.3 建立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指标体系第74-90页
        4.3.1 指标体系的的确立第74-76页
        4.3.2 单项因子指标及赋值第76-86页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6-89页
        4.3.4 指标权重的分析第89-90页
    4.4 计算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指标体系第90-101页
        4.4.1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调研和分析第90-93页
        4.4.2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模型及计算第93-96页
        4.4.3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结果分析第96-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调整对策及实证第103-186页
    5.1 辽西地区村落基本情况第103-121页
        5.1.1 辽西地区概况第103-104页
        5.1.2 村落调研点的确定第104-106页
        5.1.3 村落的类型与村落结构第106-107页
        5.1.4 村落生态生产性土地空间结构类型第107-121页
    5.2 辽西地区村落生态承载力计算第121-140页
        5.2.1 村落生态承载力量化计算第121-135页
        5.2.2 村落生态安全量化结果分析第135-140页
    5.3 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第140-174页
        5.3.1 测算因子分析第140-151页
        5.3.2 测算因子赋值第151-152页
        5.3.3 测算因子计算第152-166页
        5.3.4 测算结果分析第166-174页
    5.4 辽西平原农业型村落规划调整对策第174-176页
    5.5 红崖子村村落规划调整对策实证第176-183页
        5.5.1 红崖子村生态承载力规划调整第176-180页
        5.5.2 红崖子村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调整第180-181页
        5.5.3 红崖子村规划调整验证第181-183页
    5.6 基于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村落规划及生态策略第183-184页
    5.7 本章小结第184-186页
结论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8页
附录第198-2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个人简历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动语音识别噪声鲁棒性方法研究
下一篇:LTE上行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