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关联分析 | 第10-18页 |
1.2.1 关联分析的特点 | 第11页 |
1.2.2 连锁不平衡 | 第11-13页 |
1.2.3 群体结构 | 第13-14页 |
1.2.4 关联分析 | 第14-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目的意义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研究材料 | 第19-20页 |
2.1.2 引物及试剂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2.2 性状调查及测定 | 第21页 |
2.2.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4 DNA 浓度检测 | 第22-23页 |
2.2.5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23-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2.3.1 表型性状的处理 | 第24-25页 |
2.3.2 基因型统计 | 第25页 |
2.3.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25页 |
2.3.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5-26页 |
2.3.5 关联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9页 |
3.1 表型分析结果 | 第27-34页 |
3.1.1 供试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 | 第27-29页 |
3.1.2 供试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1.3 供试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变化与聚类分析 | 第30-34页 |
3.2 基因型分析结果 | 第34-40页 |
3.2.1 SSR 引物筛选 | 第34页 |
3.2.2 供试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7页 |
3.2.3 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 第37-38页 |
3.2.4 品种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3.3 关联分析结果 | 第40-49页 |
3.3.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0-44页 |
3.3.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44-45页 |
3.3.3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5页 |
4.1 河北省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第49-50页 |
4.2 河北省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 第50-51页 |
4.3 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1页 |
4.4 现代育种对小麦基因组、同源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51页 |
4.5 河北省小麦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 | 第51-52页 |
4.6 两种聚类模型的比较 | 第52页 |
4.7 SSR 位点连锁不平衡对关联作图的影响 | 第52-53页 |
4.8 关联定位结果的评价 | 第53页 |
4.9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 第53-55页 |
5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