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第9-10页 |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第9页 |
·改善胃肠道功能 | 第9页 |
·降低胆固醇 | 第9-10页 |
·增强机体免疫力 | 第10页 |
·抗癌及抗肿瘤活性 | 第10页 |
·其他作用 | 第10页 |
·乳酸菌的抗突变活性 | 第10-18页 |
·乳酸菌的抗突变与抗肿瘤活性 | 第10-11页 |
·具有抗突变活性的乳酸菌种类 | 第11-12页 |
·致突变因子 | 第12-15页 |
·乳酸菌对致突变因子的去除 | 第15-16页 |
·乳酸菌对致突变因子活性的抑制 | 第16-17页 |
·乳酸菌对致突变因子的其他作用 | 第17-18页 |
·乳酸菌发酵乳的抗突变特性 | 第1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试验菌株及来源 | 第20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培养条件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苯并芘的检测 | 第23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3页 |
·菌体对苯并芘吸附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具有苯并芘吸附性乳酸菌的筛选 | 第24页 |
·影响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物理因素 | 第24页 |
·不同处理方式下菌体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后稳定性 | 第24-25页 |
·胃肠环境下乳杆菌对苯并芘的吸附性研究 | 第25-26页 |
·苯并芘对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26页 |
·乳杆菌吸附苯并芘机制的研究 | 第26-28页 |
·乳杆菌胞壁肽聚糖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苯并芘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30-31页 |
·苯并芘标准品液相色谱的定性分析 | 第30页 |
·苯并芘标准品液相色谱的定量分析 | 第30-31页 |
·具有苯并芘吸附性菌株的筛选 | 第31-33页 |
·物理因素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3-37页 |
·培养时间 | 第33页 |
·菌体浓度 | 第33-34页 |
·温度 | 第34-35页 |
·菌龄 | 第35页 |
·pH | 第35-36页 |
·金属离子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方式下菌体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后稳定性 | 第37-39页 |
·不同活力下菌体的吸附特性及其稳定性 | 第37-38页 |
·酶及化学处理对菌体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8-39页 |
·胃肠道环境条件对菌株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9-41页 |
·胰蛋白酶 | 第39页 |
·胆盐 | 第39-40页 |
·人工胃液 | 第40-41页 |
·苯并芘对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浓度苯并芘对菌体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41-42页 |
·MRS 培养基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吸附苯并芘后菌体的生长状况 | 第43页 |
·乳杆菌吸附苯并芘机制的研究 | 第43-47页 |
·菌体胞外多糖对其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43-44页 |
·菌体表面蛋白对其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44页 |
·菌体细胞壁对其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44-46页 |
·菌体胞壁肽聚糖对苯并芘的吸附 | 第46-47页 |
·乳杆菌胞壁肽聚糖的相关分析 | 第47-50页 |
·溶菌酶消化实验 | 第47页 |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 第47-48页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吸附苯并芘菌株的筛选 | 第50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菌体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50-51页 |
·胃肠道环境对菌体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51-52页 |
·菌体吸附苯并芘机制的探索 | 第52-54页 |
·胞外多糖对菌体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52页 |
·菌体表面蛋白对其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52-53页 |
·菌体细胞壁对其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53-54页 |
·吸附作用对菌体及致突变因子的影响 | 第54页 |
·乳酸菌抗突变功能的应用展望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