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处理油田压裂废水的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压裂废水污染 | 第12-14页 |
1.2.1 压裂废水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2 压裂废水的分类及特点 | 第13页 |
1.2.3 压裂废水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压裂废水处理方法 | 第14-20页 |
1.3.1 物理法 | 第14-15页 |
1.3.2 化学法 | 第15-17页 |
1.3.3 生物法 | 第17-18页 |
1.3.4 固化法及其它处理方法 | 第18页 |
1.3.5 多种处理方法联合使用 | 第18-20页 |
1.4 电絮凝处理技术 | 第20-26页 |
1.4.1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1.4.2 电絮凝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1.4.3 电絮凝技术的特点 | 第23页 |
1.4.4 电絮凝技术在废水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5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电絮凝反应器设计及优化 | 第28-33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设计思路 | 第28页 |
2.3 电絮凝反应器设计 | 第28-32页 |
2.3.1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8-29页 |
2.3.2 电极极性的转换 | 第29-31页 |
2.3.3 电极连接方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2.4 电絮凝反应器装置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3.2.3 实验内容 | 第35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电极间距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容积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电解时间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6 正交实验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电絮凝处理流动式压裂废水的研究 | 第45-5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2 实验内容 | 第46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4.2.4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4.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流速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9页 |
4.3.4 电解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流动式和间歇式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的机理分析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的机理分析 | 第54-58页 |
5.2.1 电化学反应原理 | 第54-57页 |
5.2.2 絮凝作用 | 第57页 |
5.2.3 气浮作用 | 第57-58页 |
5.3 电絮凝底物分析 | 第58-60页 |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页 |
5.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5.3.3 EDS能谱分析 | 第59-60页 |
5.4 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