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甲烷减排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湿地中甲烷的排放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1-16页 |
1.2.1 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 | 第11-12页 |
1.2.2 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2.4 湿地碳循环过程 | 第15-16页 |
1.3 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硫酸根作为电子受体的甲烷厌氧氧化 | 第16-18页 |
1.3.2 硝酸根作为电子受体的甲烷厌氧氧化 | 第18页 |
1.3.3 铁锰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的甲烷厌氧氧化 | 第18-19页 |
1.4 实验研究的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2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3 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案及实验材料 | 第22-38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2-29页 |
2.1.1 实验反应器的设计 | 第22-24页 |
2.1.2 湿地填料和湿地植物的选择 | 第24-25页 |
2.1.3 实验人工污水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4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 第26-29页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2.2.1 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2.2.2 物理化学指标的测试方法 | 第32页 |
2.2.3 植物和基质有机碳的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2.3 实验耗材与实验设备 | 第33-38页 |
2.3.1 实验药品、试剂与材料 | 第33-36页 |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6-38页 |
3 湿地甲烷消减及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38-53页 |
3.1 湿地长期运行效果 | 第38-46页 |
3.1.1 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8-40页 |
3.1.2 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 | 第40-44页 |
3.1.3 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4-46页 |
3.2 湿地物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第46-48页 |
3.2.1 天然锰矿湿地系统ORP | 第46-47页 |
3.2.2 湿地pH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3 湿地甲烷的消减 | 第48-51页 |
3.3.1 两组湿地系统甲烷排放量对比 | 第48-49页 |
3.3.2 两组湿地系统甲烷排放通量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湿地内碳平衡及微生物分析 | 第53-62页 |
4.1 湿地系统碳平衡分析 | 第53-55页 |
4.2 湿地系统微生物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湿地系统产甲烷菌种群分析 | 第56-57页 |
4.2.2 湿地系统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7-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