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吸附—再生处理PNP和MB废水的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粉煤灰的产生、性质及其资源化利用 | 第11-15页 |
·粉煤灰的产生 | 第11页 |
·粉煤灰的性质 | 第11-13页 |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 第13-15页 |
·粉煤灰的改性 | 第15页 |
·粉煤灰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粉煤灰吸附处理生活污水 | 第15-16页 |
·粉煤灰吸附处理染料废水 | 第16-17页 |
·粉煤灰吸附处理含酚废水 | 第17页 |
·粉煤灰吸附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 | 第17-18页 |
·粉煤灰吸附处理采油废水 | 第18-19页 |
·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热再生法 | 第19页 |
·化学氧化再生法 | 第19-22页 |
·生物再生法 | 第22页 |
·溶剂再生法 | 第22-23页 |
·微波辐照再生法 | 第23页 |
·硝基酚和染料废水的特点及常用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粉煤灰来源 | 第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酸改性实验 | 第28页 |
·吸附实验 | 第28页 |
·再生实验 | 第28-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对硝基酚浓度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亚甲基蓝浓度测定方法 | 第30页 |
·总Fe浓度测定方法 | 第30页 |
·粉煤灰的粒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粉煤灰的表观形貌的测定 | 第31页 |
·粉煤灰的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1页 |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的测定 | 第31页 |
·参数计算 | 第31-32页 |
3 酸改性粉煤灰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改性酸浓度的影响 | 第32页 |
·酸改性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灰酸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34页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粉煤灰表观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 第37-40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第37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的表观形貌 | 第37-38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的氮吸附性能 | 第38-39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的粒径分布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的吸附性能 | 第40-51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对PNP的吸附性能对比 | 第40-45页 |
·吸附速率 | 第40-41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1-42页 |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3-44页 |
·搅拌速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酸改性前后粉煤灰对MB的吸附性能对比 | 第45-50页 |
·吸附速率 | 第45-46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6-47页 |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7-48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8页 |
·搅拌速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吸附后粉煤灰的Fenton和热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51-62页 |
·FA-P和MFA-P的Fenton再生性能 | 第51-57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Fe~(2+)投加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再生时间的影响 | 第53-54页 |
·pH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重复再生率 | 第56-57页 |
·FA-M和MFA-M的Fenton再生性能 | 第57-59页 |
·FA-M和MFA-M的热再生性能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