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1.2.1 不完全市场理论与中国不完全要素市场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2 文献回顾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 第14-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再测算—基于修订后的资金流量表 | 第18-39页 |
2.1 引言 | 第18-21页 |
2.2 资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2.3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新核算 | 第23-30页 |
2.3.1 基于新口径的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 第23-24页 |
2.3.2 基于新口径的中国国民收入再分配核算 | 第24-26页 |
2.3.3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来源分析 | 第26-30页 |
2.4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 | 第30-34页 |
2.5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部门占比下降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2.6 结论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3 要素市场不完全、要素替代弹性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新古典框架下的劳动收入占比 | 第40-45页 |
3.2.1 理论模型 | 第40-41页 |
3.2.2 要素替代弹性与偏向型技术进步 | 第41-43页 |
3.2.3 中国要素市场不完全、要素密集度与要素替代弹性 | 第43-45页 |
3.3 实证检验 | 第45-51页 |
3.3.1 数据和变量定义 | 第45-48页 |
3.3.2 方法 | 第48页 |
3.3.3 计量结果 | 第48-50页 |
3.3.4 稳健性检验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3页 |
4 金融抑制、资本市场不完全与居民财产性收入 | 第53-73页 |
4.1 引言 | 第53-55页 |
4.2 文献综述 | 第55-60页 |
4.2.1 金融抑制及其经济效率 | 第55-56页 |
4.2.2 中国金融抑制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第56-57页 |
4.2.3 金融抑制与居民财产性收入 | 第57-60页 |
4.3 理论分析和假设 | 第60-64页 |
4.4 实证检验 | 第64-71页 |
4.4.1 数据和变量定义 | 第64-68页 |
4.4.2 计量结果 | 第68-70页 |
4.4.3 稳健性检验 | 第70-71页 |
4.5 结论 | 第71-72页 |
注释 | 第72-73页 |
5 土地制度、农地非农化市场化与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 第73-87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74-80页 |
5.2.1 当前农地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 | 第74-76页 |
5.2.2 文献梳理与假设提出 | 第76-80页 |
5.3 实证检验 | 第80-85页 |
5.3.1 有关变量的度量与数据来源 | 第80-83页 |
5.3.2 计量结果 | 第83-85页 |
5.4 结语与政策启示 | 第85页 |
注释 | 第85-87页 |
6 资源要素、汇率制度与居民货币收入研究 | 第87-102页 |
6.1 资源价格管制、投资过度与贸易顺差 | 第87-89页 |
6.2 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外汇储备 | 第89-90页 |
6.3 资源价格管制、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 第90-92页 |
6.4 通货膨胀与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 第92-100页 |
6.4.1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影响的一般分析 | 第92-93页 |
6.4.2 中国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成本分析 | 第93-96页 |
6.4.3 实证结果 | 第96-100页 |
6.5 结语与政策启示 | 第100-101页 |
注释 | 第101-102页 |
7 结论与政策意义 | 第102-10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03-104页 |
7.3 政策建议: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以促进经济增长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后记 | 第120-122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