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糖聚合物的自组装新路线及其生物学拓展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73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糖化学概述第12-17页
        1.2.1 基本结构和立体异构第12-13页
        1.2.2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13-15页
        1.2.3 单糖的化学反应----保护与脱保护第15-16页
        1.2.4 几种常用的单糖及二糖第16-17页
    1.3 糖生物学第17-23页
        1.3.1 凝集素第18-19页
        1.3.2 糖与凝集素的特异性识别作用第19-20页
        1.3.3 糖与凝集素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0-23页
    1.4 糖聚合物研究进展第23-30页
        1.4.1 合成糖单体第24-26页
        1.4.2 合成糖聚合物第26-30页
    1.5 合成高分子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第30-40页
        1.5.1 嵌段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第30-33页
        1.5.2 非嵌段共聚物胶束第33-35页
        1.5.3 含糖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第35-40页
    1.6 含糖纳米粒子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第40-49页
        1.6.1 药物治疗第41-43页
        1.6.2 基因转染第43-44页
        1.6.3 生物显像第44-45页
        1.6.4 免疫第45-49页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49-50页
    1.8 本章涉及英文缩写词表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73页
第二章 脱保护引发的含糖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第73-103页
    2.1 引言第73-76页
        2.1.1 化学反应诱导的自组装第73-74页
        2.1.2 聚糖对金纳米粒子原位还原第74-76页
    2.2 实验部分第76-89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76-77页
        2.2.2 仪器与测试第77-78页
        2.2.3 糖单体ManAc的合成第78-83页
        2.2.4 含糖嵌段聚合物PS-b-PManAc的制备第83-87页
        2.2.5 嵌段聚合物在THF中的自组装第87-88页
        2.2.6 金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第88页
        2.2.7 胶束反转第88页
        2.2.8 反转胶束的钙离子依赖性第88-8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89-99页
        2.3.1 嵌段聚合物脱保护引发的自组装第89-92页
        2.3.2 金纳米粒子在糖组装体中的原位还原第92-96页
        2.3.3 胶束反转第96-99页
    2.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三章 聚合物囊泡模拟糖萼研究糖与蛋白溶液中的特异性识别第103-138页
    3.1 引言第103-106页
        3.1.1 基于苯硼酸与糖的动态共价键第103-104页
        3.1.2 糖萼第104-106页
    3.2 实验部分第106-118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106-107页
        3.2.2 仪器与测试第107-108页
        3.2.3 糖单体MGal的合成第108-113页
        3.2.4 含糖聚合物PGal的制备第113-115页
        3.2.5 端基带有苯硼酸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制备第115-118页
        3.2.6 BA-PNIPAM在溶液中的温敏自组装第118页
        3.2.7 “接枝共聚物”的形成第118页
        3.2.8 BA-PNIPAM与糖聚合物在溶液中的温敏自组装第118页
        3.2.9 组装体与三种植物凝集素的作用第11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6页
        3.3.1 动态共价键的形成第118-120页
        3.3.2 “接枝共聚物”的形成第120-121页
        3.3.3 温敏自组装第121-123页
        3.3.4 模拟糖萼与蛋白的特异性识别第123-126页
    3.4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附录第127-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8页
第四章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含糖纳米粒子的内吞研究第138-169页
    4.1 引言第138-142页
        4.1.1 巨噬细胞表面糖的受体第138-140页
        4.1.2 巨噬细胞的内吞途径第140-141页
        4.1.3 巨噬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第141-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142-156页
        4.2.1 试剂第142-143页
        4.2.2 仪器与测试第143-144页
        4.2.3 实验动物第144页
        4.2.4 荧光标记的嵌段共聚物FITC-PGAMan-b-PS的制备第144-151页
        4.2.5 聚合物的组装第151页
        4.2.6 腹腔巨噬细胞的收集第151-152页
        4.2.7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MTT)第152-153页
        4.2.8 4℃体外细胞共孵育实验及抑制实验第153-154页
        4.2.9 37℃体外实验及抑制实验第154-155页
        4.2.10 巨噬细胞摄入组装体的小鼠活体实验第155页
        4.2.11 Confocal样品制备第155-156页
        4.2.12 统计分析第1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56-163页
        4.3.1 含糖组装体的制备第156-157页
        4.3.2 4℃体外实验及抑制实验第157-159页
        4.3.3 37℃体外实验及抑制实验第159-161页
        4.3.4 活体实验第161-163页
    4.4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附录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69页
第五章 含糖纳米粒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初探第169-183页
    5.1 引言第169-171页
        5.1.1 巨噬细胞的不同表型第169页
        5.1.2 巨噬细胞不同表型间的转移第169-171页
    5.2 实验部分第171-175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171-172页
        5.2.2 仪器与测试第172页
        5.2.3 实验动物第172-173页
        5.2.4 腹腔巨噬细胞的收集第173页
        5.2.5 体外细胞共孵育实验第173页
        5.2.6 巨噬细胞摄入组装体的小鼠活体实验第173页
        5.2.7 Real-time PCR检测第173-174页
        5.2.8 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变化第174页
        5.2.9 Confocal样品制备第174-175页
        5.2.10 统计分析第17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75-181页
        5.3.1 TG对巨噬细胞的影响第175-176页
        5.3.2 M-Man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第176-177页
        5.3.3 含糖纳米粒子对细胞因子的调控第177-181页
    5.4 本章小结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3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83-184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颞三针加小醒脑开窍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六味地黄膏摩对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发育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