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医药卫生器械论文--诊断检验用器械论文

人体胃肠道腔内诊疗微系统无线能量传输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8-3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19页
    1.2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及其影响第19-22页
        1.2.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第19-21页
        1.2.2 对诊疗微系统设计的影响第21-22页
    1.3 胃肠道诊疗微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2-31页
        1.3.1 传统内镜第22-23页
        1.3.2 被动式诊查微系统第23-26页
        1.3.3 主动式诊疗机器人第26-31页
    1.4 胃肠道诊疗微系统关键技术第31-32页
    1.5 无线供能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2-36页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6-38页
第2章 无线能量传输理论研究第38-60页
    2.1 模块化设计方案第38-41页
    2.2 生物体电磁感应与安全研究第41-46页
        2.2.1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概述第41-42页
        2.2.2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第42-43页
        2.2.3 电磁辐射安全标准第43-45页
        2.2.4 生物传热方程与温升安全性第45-46页
    2.3 无线供能效率与稳定性研究第46-58页
        2.3.1 电磁感应相关定律第46-48页
        2.3.2 耦合效率分析第48-51页
        2.3.3 电路转换效率分析第51-54页
        2.3.4 无线供能稳定性分析第54-57页
        2.3.5 实验验证第57-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能量发射系统研究设计第60-80页
    3.1 能量发射线圈结构第60-62页
    3.2 能量发射线圈磁场安全性分析第62-69页
        3.2.1 生物电磁剂量学第62-63页
        3.2.2 人体电磁模型分析第63-65页
        3.2.3 感应电流密度第65-67页
        3.2.4 比吸收率第67-69页
    3.3 能量发射线圈磁场均匀性分析第69-75页
        3.3.1 磁通密度计算第69-72页
        3.3.2 磁通密度仿真第72页
        3.3.3 磁场强度测试第72-74页
        3.3.4 磁场均匀性分析第74-75页
    3.4 能量发射线圈的频率稳定性分析第75-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能量接收系统研究设计第80-96页
    4.1 能量接收线圈结构第80页
    4.2 温升安全性检测与分析第80-83页
    4.3 能量接收线圈效率优化第83-89页
        4.3.1 磁芯的优化第83-87页
        4.3.2 绕组选择第87-89页
    4.4 姿态稳定性研究第89-94页
        4.4.1 三维能量接收线圈稳定性分析第89-93页
        4.4.2 三维能量接收线圈稳定性测试第93-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视频胶囊内镜及其无线供能系统设计第96-112页
    5.1 视频胶囊内镜系统设计第96-100页
        5.1.1 视频胶囊安全性分析第97页
        5.1.2 视频胶囊模块设计第97-100页
    5.2 穿戴式无线供能系统设计第100-106页
        5.2.1 穿戴式能量发射线圈第100-105页
        5.2.2 便携式能量发射控制盒第105-106页
    5.3 系统集成与实验第106-109页
        5.3.1 视频胶囊内镜系统集成第106-108页
        5.3.2 无线供能实验第108-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6章 肠道机器人及其无线供能系统设计第112-134页
    6.1 肠道力学特性与安全性分析第112-117页
        6.1.1 肠道本构方程第112-115页
        6.1.2 拟应变能函数与生理组织安全第115-117页
    6.2 肠道机器人运动效率分析第117-119页
    6.3 肠道机器人机构设计第119-126页
        6.3.1 螺线腿钳位机构第120-123页
        6.3.2 钳位力测试第123-124页
        6.3.3 伸缩机构设计与测试第124-126页
    6.4 肠道机器人无线能量传输平台设计第126-130页
        6.4.1 能量发射线圈优化设计第126-127页
        6.4.2 环状能量接收线圈设计与测试第127-130页
    6.5 实验与分析第130-132页
        6.5.1 离体肠道实验第130-131页
        6.5.2 活体动物肠道实验第131-132页
    6.6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4-138页
    7.1 论文总结第134-136页
    7.2 下一步研究内容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4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公开的专利第150-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安卓平台安全性增强关键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