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福建省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第13-14页
ABSTRACT第14页
1 绪论第15-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研究的范围第15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的内容第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页
    1.6 研究框架第16-18页
2 研究概述第18-25页
    2.1 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山地第18页
        2.1.2 乡村第18页
        2.1.3 山地乡村第18页
        2.1.4 乡村景观第18-19页
        2.1.5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第19页
    2.2 乡村水系景观研究的概况第19-22页
        2.2.1 国外乡村水系景观研究概况第19-21页
        2.2.2 国内乡村水系景观研究概况第21-22页
    2.3 理论研究第22-25页
        2.3.1 人居环境理论第22页
        2.3.2 景观生态学第22-23页
            2.3.2.1 景观的系统性和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第22页
            2.3.2.2 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理论第22-23页
        2.3.3 园林美学第23页
        2.3.4 生态园林美学第23-24页
        2.3.5 SBE景观美景度理论第24-25页
3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调查与分析第25-32页
    3.1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第25-28页
        3.1.1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自然要素第25-27页
            3.1.1.1 地形景观第25页
            3.1.1.2 植物景观第25-26页
            3.1.1.3 动物景观第26页
            3.1.1.4 山石景观第26-27页
            3.1.1.5 乡村水系第27页
        3.1.2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人文要素第27-28页
            3.1.2.1 乡土涉水建筑第27页
            3.1.2.2 水岸道路景观第27页
            3.1.2.3 水岸景观小品第27-28页
            3.1.2.4 涉水民俗文化第28页
            3.1.2.5 乡土生产景观第28页
    3.2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存在问题第28-30页
        3.2.1 水质污染现状第28页
        3.2.2 驳岸线条僵硬第28-29页
        3.2.3 河道污泥严重第29页
        3.2.4 植被景观不足第29页
        3.2.5 游憩设施多样性不足第29-30页
        3.2.6 地域文化未得到延续第30页
    3.3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价值体现第30-32页
        3.3.1 凸显山地型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第30页
        3.3.2 营造山地型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第30页
        3.3.3 提供山地型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第30页
        3.3.4 创造山地型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第30-32页
4 基于SBE的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调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第32-39页
    4.1 福建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现状调查第32-33页
        4.1.1 调查内容第32页
        4.1.2 调查方法第32页
        4.1.3 调查时间与地点第32-33页
    4.2 基于SBE的福建省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评价第33-39页
        4.2.1 评价目的第33页
        4.2.2 评价方法第33-35页
            4.2.2.1 评判照片的选取第34页
            4.2.2.2 景观评判第34-35页
        4.2.3 评价对象第35-38页
            4.2.3.1 分解景观因子第35-36页
            4.2.3.2 主因子分析第36-38页
        4.2.4 评价结果第38-39页
5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规划研究第39-53页
    5.1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规划原则第39页
        5.1.1 整体连续性第39页
        5.1.2 彰显地域特色第39页
        5.1.3 景观多样化第39页
        5.1.4 以人为本的舒适性和可达性第39页
    5.2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优劣势特点第39-40页
        5.2.1 优势分析第39-40页
        5.2.2 劣势分析第40页
    5.3 山地型乡村水系景观的规划要点第40-53页
        5.3.1 基于人居环境理论的水系主体景观规划第40-44页
            5.3.1.1 乡村水系形态第40-41页
            5.3.1.2 山地型乡村水系结构分布第41-44页
        5.3.2 基于美学评价理论的水系附属景观规划第44-53页
            5.3.2.1 景观小品和涉水建筑规划第44-46页
            5.3.2.2 乡村植物配置第46-48页
            5.3.2.3 景观色彩丰富度第48-49页
            5.3.2.4 驳岸景观规划第49-53页
6 案例分析——福建宁德贵村水系景观规划第53-59页
    6.1 福建宁德贵村的整体概况第53页
        6.1.1 自然环境第53页
        6.1.2 整体风貌第53页
    6.2 总体规划理念第53-54页
        6.2.1 贵村水系景观规划目的第53页
        6.2.2 贵村水系规划思路第53-54页
        6.2.3 贵村村水系规划规划原则第54页
    6.3 具体规划方法第54-59页
        6.3.1 贵村的田园建设第54-55页
        6.3.2 贵村的人工景观规划第55页
        6.3.3 贵村的驳岸规划第55-56页
        6.3.4 贵村的植被规划第56页
        6.3.5 恢复和修缮历史遗迹第56-58页
            6.3.5.1 古渡口的保护第57页
            6.3.5.2 古树名木的保护第57页
            6.3.5.3 古建筑的保护第57-58页
        6.3.6 恢复辟建湿地第58-59页
7 结论、创新及讨论第59-61页
    7.1 结论第59页
    7.2 创新第59页
    7.3 讨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配箍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火灾抗剪性能影响分析
下一篇: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