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地下水六价铬污染修复技术 | 第11-15页 |
1.2.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1-12页 |
1.2.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2-15页 |
1.3 高级还原技术及二氧化碳离子自由基 | 第15-18页 |
1.3.1 高级还原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1.3.2 CO_2~(·-)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CO_2~(·-)的产生 | 第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热活化PS/FA体系对水中六价铬的还原效能研究 | 第21-39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3.1 不同体系下的对照实验 | 第22页 |
2.3.2 自由基鉴定实验 | 第22-23页 |
2.3.3 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实验 | 第23-24页 |
2.3.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2.4.1 不同体系中Cr(Ⅵ)的还原及PS、FA的消耗对比 | 第24-26页 |
2.4.2 热活化PS/FA体系中主要自由基的鉴定实验 | 第26-28页 |
2.4.3 热活化PS/FA体系中Cr(Ⅵ)还原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28-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Cr(Ⅵ)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规律研究 | 第39-5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3.2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39-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3.4.1 Cr(Ⅵ)在均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3.4.2 Cr(Ⅵ)在分层非均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3.4.3 Cr(Ⅵ)在含透镜体非均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规律 | 第45-46页 |
3.4.4 Cr(Ⅵ)在均质与非均质条件下迁移趋势对比分析 | 第46-50页 |
3.4.5 Cr(Ⅵ)在不同情形下横向和垂向迁移趋势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原位还原修复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效能研究 | 第53-70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4.2 实验材料和装置 | 第53-5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3-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4.4.1 高级还原反应带对地下水Cr(Ⅵ)污染的修复效果 | 第56-61页 |
4.4.2 高级还原反应带形成及变化情况 | 第61-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