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大坪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项目依托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1.2.1 大坪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野外地质现象系统观测 | 第13页 |
1.3.3 室内镜下观察 | 第13-14页 |
1.3.4 载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14页 |
1.3.5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群体气液相分析 | 第14页 |
1.3.6 碳、氢、氧、硫、铅同位素分析 | 第14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6-17页 |
2.2.1 下元古界哀牢山群(Pt1al) | 第16页 |
2.2.2 古生界(Pz) | 第16-17页 |
2.2.3 中生界(Mz) | 第17页 |
2.2.4 新生界(Kz) | 第17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17-19页 |
2.3.1 红河断裂 | 第18页 |
2.3.2 哀牢山断裂 | 第18页 |
2.3.3 九甲-安定断裂 | 第18页 |
2.3.4 阿墨江断裂 | 第18-19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19页 |
2.4.1 超基性和基性岩 | 第19页 |
2.4.2 中性岩 | 第19页 |
2.4.3 酸性岩 | 第19页 |
2.4.4 碱性岩 | 第19页 |
2.5 区域变质岩 | 第19-20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 | 第20-42页 |
3.1 地层 | 第21-22页 |
3.2 构造 | 第22-24页 |
3.2.1 断裂 | 第22-23页 |
3.2.2 褶皱 | 第23页 |
3.2.3 容矿构造 | 第23-24页 |
3.3 岩浆岩 | 第24-25页 |
3.3.1 侵入岩 | 第24-25页 |
3.3.2 脉岩 | 第25页 |
3.4 矿体形态和矿石类型 | 第25-30页 |
3.4.1 毛木树矿段 | 第25-27页 |
3.4.2 金河金矿厂矿段 | 第27-28页 |
3.4.3 白沙坡矿段 | 第28-30页 |
3.5 矿石组构和矿化样式 | 第30-31页 |
3.5.1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0-31页 |
3.5.2 矿化样式 | 第31页 |
3.6 热液蚀变 | 第31-33页 |
3.7 矿物与矿物组合 | 第33-37页 |
3.7.1 主要矿物特征 | 第33-34页 |
3.7.2 矿石共生组合 | 第34-37页 |
3.8 矿床类型划分 | 第37-39页 |
3.9 载金矿物 | 第39-42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第42-56页 |
4.1 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第42-46页 |
4.1.1 寄主矿物 | 第42-43页 |
4.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3-46页 |
4.2 包裹体测温学研究 | 第46-52页 |
4.2.1 测温学 | 第46-51页 |
4.2.2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小结 | 第51-52页 |
4.3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分析 | 第52-56页 |
4.3.1 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 | 第53-56页 |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56-66页 |
5.1 H-O同位素 | 第56-58页 |
5.2 S同位素 | 第58-60页 |
5.3 C同位素 | 第60-63页 |
5.4 Pb同位素 | 第63-66页 |
第6章 矿床成因机制 | 第66-72页 |
6.1 成矿构造演化 | 第66-67页 |
6.2 成矿流体特征 | 第67-68页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8-69页 |
6.4 矿床成因机制 | 第69-7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