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村饮用水安全 | 第18页 |
2.1.2 农村公共产品 | 第18-19页 |
2.2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2.1 农村公共产品特性 | 第19页 |
2.2.2 农村公共产品分类 | 第19-20页 |
2.2.3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 第21-28页 |
3.1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3.2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 | 第22-28页 |
3.2.1 农村水污染防治效果不佳 | 第22-23页 |
3.2.2 农村饮水工程重建轻管 | 第23-25页 |
3.2.3 农村饮用水法律及监管力量薄弱 | 第25页 |
3.2.4 农村生活方式不卫生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33页 |
4.1 水源安全管理的参与主体单一 | 第28-29页 |
4.2 饮水工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 第29-30页 |
4.3 法律和监管的缺失 | 第30-31页 |
4.4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3-40页 |
5.1 构建多元化的饮用水安全管理格局 | 第33-35页 |
5.1.1 明确当地政府的主导地位 | 第33-34页 |
5.1.2 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 | 第34-35页 |
5.2 重视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 第35-37页 |
5.2.1 建立饮水工程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用人机制 | 第35-36页 |
5.2.2 拓宽筹资渠道,发挥群众监督 | 第36-37页 |
5.3 完善农村饮用水的法律及监督保障 | 第37-38页 |
5.3.1 注重农村饮用水安全法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 第37页 |
5.3.2 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执法监督的有效性 | 第37-38页 |
5.4 加强农村环保教育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6.1 结论 | 第40-41页 |
6.2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