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脏腑别通的理论探讨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 第12-16页 |
一、脏腑别通简述 | 第12-13页 |
二、由"开枢阖"到"脏腑别通"的演变 | 第13-14页 |
三、简述六经与脏腑别通理论 | 第14-15页 |
四、后世医家对"脏腑别通"的看法 | 第15页 |
五、基于"脏腑别通"现代的临床运用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气化理论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气的理论 | 第16-17页 |
一、气化概念 | 第16-17页 |
二、气化活动与形式 | 第17页 |
第二节 标本中气从化理论 | 第17-21页 |
一、少阳厥阴 | 第19-20页 |
二、太阳少阴 | 第20页 |
三、太阴阳明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从化与开阖枢 | 第21-29页 |
一、开阖枢的意义与源流 | 第21-23页 |
二、开阖枢的生理功能 | 第23页 |
三、六经之气化 | 第23-25页 |
四、开阖枢的病理及病变表现 | 第25-26页 |
五、开阖枢与阴阳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开阖枢与脏腑别通 | 第29-48页 |
第一节 脏腑别通理论 | 第29-46页 |
一、肾系命门通三"膲-谯-(?)"膜-肾与三焦通 | 第30-34页 |
二、三焦与肺延伸至膀胱-肺与膀胱别通 | 第34-37页 |
三、三焦心包络心胆 | 第37-40页 |
四、三焦疏通肝下大肠 | 第40-41页 |
五、三焦延伸胃通心包、脾通小肠 | 第41-45页 |
六、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脏腑别通与开阖枢探讨讨论 | 第46-48页 |
一、从条文及症状 | 第46-47页 |
一、从经络排列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