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2)定性分析法 | 第17页 |
(3)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2.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关于道德观的概述 | 第19-31页 |
(一)道德与道德观 | 第19-21页 |
1.道德的内涵 | 第19页 |
2.道德观的内涵 | 第19-20页 |
3.道德与道德观的功能 | 第20-21页 |
(1)道德的功能 | 第20页 |
(2)道德观的功能 | 第20-21页 |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 | 第21-31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内涵 | 第21-22页 |
2.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起源发展 | 第22-27页 |
(1)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萌芽阶段 | 第22-23页 |
(2)传统伦理道德观思想逐渐成型阶段 | 第23-24页 |
(3)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长足发展阶段 | 第24页 |
(4)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异纷争阶段 | 第24-25页 |
(5)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融合成熟阶段 | 第25-26页 |
(6)明清时期对传统伦理思想批判总结阶段 | 第26-27页 |
(7)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弱化阶段 | 第27页 |
3.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特征 | 第27-29页 |
(1)追求“天人合一” | 第27-28页 |
(2)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 第28页 |
(3)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 第28页 |
(4)中庸的特性 | 第28-29页 |
(5)“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 第29页 |
4.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作用 | 第29-31页 |
(1)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 第29页 |
(2)团结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势力 | 第29页 |
(3)促进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道德观在当今社会缺失的具体表现和成因 | 第31-36页 |
(一)形态上的碎片化 | 第31-33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观“碎片化”的表现 | 第31页 |
2.中国传统道德观“碎片化”的成因 | 第31-33页 |
(二)功能上的极端化 | 第33-34页 |
(三)对人们行为制约的有限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重塑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 | 第36-44页 |
(一)合理处理道德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 第36-39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 | 第36-37页 |
2.结合当下文化大环境处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 | 第37-39页 |
(二)辩证的认知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现代社会功能 | 第39-40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观对当代社会发展作用的两重性 | 第39-40页 |
2.辩证的认知传统道德观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 第40页 |
(三)以动态发展的理念促进传统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同构 | 第40-44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系统属性 | 第40-42页 |
2.中国传统道德观系统与社会系统同构的界定 | 第42-43页 |
3.中国传统道德观系统与现代社会系统同构的动态发展策略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