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干扰对齐技术简介 | 第14-16页 |
1.3 研究生阶段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4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MIMO系统中的干扰对齐技术 | 第20-42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MIMO系统模型及干扰对齐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2.1 MIMO系统模型 | 第21-22页 |
2.2.2 发射端预编码矩阵 | 第22页 |
2.2.3 接收端干扰抑制矩阵 | 第22-23页 |
2.2.4 干扰对齐的可行性 | 第23页 |
2.2.5 干扰对齐的互易性 | 第23-24页 |
2.3 常见干扰对齐技术介绍 | 第24-40页 |
2.3.1 基于最小干扰泄漏的干扰对齐 | 第24-27页 |
2.3.2 基于排序QR分解的干扰对齐 | 第27-28页 |
2.3.3 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对齐 | 第28-33页 |
2.3.4 基于最大信干噪比的干扰对齐 | 第33-34页 |
2.3.5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干扰对齐 | 第34-37页 |
2.3.6 基于中继技术的干扰对齐 | 第37-39页 |
2.3.7 干扰对齐技术对比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下的干扰对齐 | 第42-64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信道状态信息 | 第43-46页 |
3.2.1 信道状态信息的含义 | 第43页 |
3.2.2 接收端获取信道状态信息 | 第43页 |
3.2.3 发送端获取信道状态信息 | 第43-46页 |
3.3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 | 第46-56页 |
3.3.1 有限比特反馈 | 第47-48页 |
3.3.2 矢量量化有限比特反馈 | 第48-51页 |
3.3.3 单位圆量化有限比特反馈 | 第51-52页 |
3.3.4 LBG矢量量化与单位圆量化的比较 | 第52-56页 |
3.4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影响 | 第56-62页 |
3.4.1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对干扰对齐容量和的影响 | 第56-60页 |
3.4.2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对干扰对齐误比特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IEEE802.11协议下干扰协调技术的研究 | 第64-92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研究背景 | 第64-65页 |
4.3 OpenWRT系统简介 | 第65-66页 |
4.4 OpenWRT源码的主要结构 | 第66-67页 |
4.5 OpenWRT内核机制 | 第67-75页 |
4.5.1 OpenWRT无线网络驱动结构 | 第67-68页 |
4.5.2 OpenWRT内核启动过程和驱动加载 | 第68-70页 |
4.5.3 OpenWRT数据接收过程 | 第70-71页 |
4.5.4 OpenWRT数据发送过程 | 第71-75页 |
4.6 基于OpenWRT实现近似时分多址 | 第75-89页 |
4.6.1 标准IEEE802.11协议 | 第75-79页 |
4.6.2 近似时分多址的实现 | 第79-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2-96页 |
5.1 论文内容总结 | 第92-94页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