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行人和乘员下肢生物力学损伤分析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第12-17页
        1.2.1 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第12-13页
        1.2.2 损伤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第13-15页
        1.2.3 数字模型仿真研究第15-17页
        1.2.4 损伤生物力学各研究方法对比第17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人体下肢损伤生物力学基础第22-39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人体下肢解剖学结构第22-27页
        2.2.1 下肢整体结构第22-23页
        2.2.2 下肢各部位解剖学结构第23-27页
    2.3 行人和乘员下肢损伤机理第27-33页
        2.3.1 行人下肢损伤机理第27-30页
        2.3.2 乘员下肢损伤机理第30-33页
    2.4 下肢损伤评估标准、耐受极限和评价准则第33-38页
        2.4.1 下肢损伤评估标准第33-34页
        2.4.2 下肢各部位耐受极限第34-36页
        2.4.3 下肢损伤评价准则第36-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的构建与材料参数研究第39-6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人体有限元建模理论基础第39-41页
        3.2.1 人体组织常用单元类型第40-41页
        3.2.2 人体组织常用材料模型第41页
    3.3 下肢模型构建方法和步骤第41-48页
        3.3.1 志愿者CT扫描和下肢几何重建第42-46页
        3.3.2 下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6-48页
    3.4 行人和乘员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第48-54页
        3.4.1 下肢各组织有限元模型第48-53页
        3.4.2 行人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第53-54页
        3.4.3 乘员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第54页
    3.5 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的材料参数研究第54-62页
        3.5.1 下肢生物组织材料文献研究第54-55页
        3.5.2 下肢模型生物组织材料参数确定第55-62页
    3.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下肢生物力学模型可靠性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人体下肢生物力学实验文献研究第63-65页
        4.2.1 下肢长骨生物力学实验第64-65页
        4.2.2 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第65页
    4.3 行人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的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65-77页
        4.3.1 下肢长骨模型准静态三点弯曲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66-67页
        4.3.2 下肢长骨模型动态三点弯曲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67-71页
        4.3.3 大腿和小腿模型动态三点弯曲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71-75页
        4.3.4 行人膝关节模型四点弯曲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75-77页
    4.4 乘员下肢生物力学模型的验证及耐受极限研究第77-82页
        4.4.1 膝关节模型冲击验证及耐受极限研究第77-78页
        4.4.2 股骨头模型静压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78-80页
        4.4.3 乘员膝部-大腿模型冲击验证与耐受极限研究第80-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下肢模型在碰撞损伤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第83-102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侧面低速碰撞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第83-90页
        5.2.1 不同碰撞速度下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第84-86页
        5.2.2 不同保险杠填充泡沫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第86-89页
        5.2.3 不同碰撞高度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第89-90页
    5.3 前碰撞乘员下肢KTH损伤分析第90-100页
        5.3.1 不同碰撞速度下乘员KTH损伤分析第90-93页
        5.3.2 不同水平碰撞角度下乘员KTH损伤分析第93-98页
        5.3.3 不同俯仰碰撞角下乘员KTH损伤分析第98-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总结与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件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山松花粉多糖对ALV-J不同接种途径诱导的鸡群免疫抑制的免疫调理作用
下一篇:山东省职业培训实名制补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