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13页 |
1 外化问题行为 | 第7-8页 |
1.1问题行为的概念 | 第7页 |
1.2 外化问题行为的概念 | 第7-8页 |
1.3 外化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8页 |
2 心理适应 | 第8-10页 |
2.1 孤独感 | 第8-9页 |
2.2 抑郁感 | 第9-10页 |
2.3 自尊 | 第10页 |
3 外化问题与适应的关系 | 第10-11页 |
4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3-16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2 研究假设 | 第14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16-34页 |
研究一 外化问题行为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 第16-2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1 被试 | 第16-17页 |
2.2 工具 | 第17-18页 |
2.3 数据整理 | 第1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8-24页 |
3.1 描述性统计 | 第18页 |
3.2 时间及性别上外化问题与心理适应的的差异 | 第18-19页 |
3.3 外化问题与心理适应各指标间的相关 | 第19-20页 |
3.4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3.5 不同问题行为类型心理适应的发展:个体中心的分析 | 第22-24页 |
4 讨论 | 第24-27页 |
4.1 各变量的时间与性别差异 | 第24-25页 |
4.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4.3 不同问题行为类型心理适应的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5 结论 | 第27-28页 |
研究二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 第28-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1 对象 | 第28-29页 |
2.2 工具 | 第29页 |
2.3 程序 | 第29-3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0-32页 |
3.1 描述性统计 | 第30页 |
3.2 外化问题行为和心理适应的前后测差异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