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神经肌肉疾病论文--肌萎缩论文

S-periaxin蛋白分子聚合状态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26页
    1.1 腓骨肌萎缩症第14-17页
    1.2 轴突周围蛋白(periaxin)第17-20页
        1.2.1 periaxin的定位、分布第17-18页
        1.2.2 L-periaxin的结构与功能第18-19页
        1.2.3 S-periaxin的结构与功能第19-20页
    1.3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元件-PDZ domain第20-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页
    参考文献第21-26页
第二章 S-periaxin蛋白的表达纯化第26-34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第26页
        2.2.1 实验仪器第26页
        2.2.2 分子生物学试剂第26页
        2.2.3 菌株和质粒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3.1 S-periaxin蛋白表达载体构建第26-28页
        2.3.2 S-periaxin及其突变体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28-29页
    2.4 实验结果第29-31页
        2.4.1 PCR扩增S-periaxin基因第29页
        2.4.2 His-S-periaxin及其突变体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29-31页
    2.5 讨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第三章 体外S-periaxin蛋白二聚化的分析第34-43页
    3.1 前言第34页
    3.2 实验材料第34-35页
        3.2.1 细胞系第34页
        3.2.2 菌种和质粒第34页
        3.2.3 主要的生化试剂第34-35页
        3.2.4 实验仪器第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3.1 戊二醛交联第35页
        3.3.2 非还原性SDS-PAGE第35页
        3.3.3 免疫共沉淀研究S-periaxin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第35-36页
        3.3.4 H_2O_2处理His-S-periaxin(WT和Mutants)蛋白第36-37页
        3.3.5 DTT处理His-S-periaxin(WT)蛋白第37页
    3.4 实验结果第37-40页
        3.4.1 戊二醛交联第37页
        3.4.2 S-periaxin形成系列聚合物第37-38页
        3.4.3. S-periaxin蛋白形成同源二聚体第38-39页
        3.4.4 半胱氨酸残基Cys参与S-periaxin蛋白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第39-40页
    3.5 讨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第四章 双分子荧光互补研究S-periax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第43-55页
    4.1 前言第43页
    4.2 实验材料第43-44页
        4.2.1 菌种和质粒第43-44页
        4.2.2 主要的化学试剂第44页
        4.2.3 实验仪器第44页
    4.3 实验方法第44-48页
        4.3.1 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的构建第44-45页
        4.3.2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载体的构建第45-46页
        4.3.3 原核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的验证第46页
        4.3.4 原核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第46-47页
        4.3.5 Western blotting第47页
        4.3.6 真核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第47-48页
    4.4 实验结果第48-53页
        4 4.1 mCherry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第48-49页
        4.4.2 GFP蛋白间互作介导断裂mCherry两个多肽片段重新组合发出荧光第49-50页
        4.4.3 原核BiFC证实S-periaxin蛋白同源互作第50-51页
        4.4.4 原核BiFC系统中重组蛋白均可溶性表达第51-52页
        4.4.5 真核BiFC证实S-periaxin蛋白同源互作第52-53页
    4.5 讨论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况以及联系方式第57-58页
承诺书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旱地小麦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的产量及品质效应
下一篇:基于改进入侵野草算法的文本特征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