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场所记忆的景德镇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更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5-17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7-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1 研究范围第20页
        1.3.2 研究对象第20-21页
    1.4 研究意义第21页
        1.4.1 理论意义第21页
        1.4.2 实践意义第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1 文献资料法第21页
        1.5.2 实例研究法第21-22页
        1.5.3 客观体验法第22页
        1.5.4 多学科研究法第22页
    1.6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场所记忆与传统历史街区第24-38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24-27页
        2.1.1 记忆与集体记忆第24-25页
        2.1.2 场所第25-26页
        2.1.3 场所记忆第26-27页
    2.2 场所记忆的感知与认同第27-28页
        2.2.1 感知第27-28页
        2.2.2 认同第28页
    2.3 场所记忆的分类第28-30页
        2.3.1 场所记忆内容的分类第28-29页
        2.3.2 场所的空间形态分类第29-30页
    2.4 场所记忆的特征第30-31页
        2.4.1 场所记忆的联系性第30页
        2.4.2 场所记忆的地域性第30页
        2.4.3 场所记忆的文化性第30-31页
    2.5 场所记忆要素分析第31-32页
        2.5.1 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第31页
        2.5.2 形态要素与事件要素第31页
        2.5.3 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第31-32页
        2.5.4 场景要素第32页
    2.6 案例与手法分析第32-36页
        2.6.1 新加坡唐人街(Chinatown)第32-33页
        2.6.2 烟袋斜街地区第33-34页
        2.6.3 南京夫子庙第34-36页
    2.7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记忆分析研究第38-60页
    3.1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的历史图景变迁第38-39页
    3.2 影响地区的周边状况第39-42页
    3.3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记忆形态要素现状分析第42-43页
    3.4 场所记忆客体要素现状分析第43-50页
        3.4.1 青石街第43-44页
        3.4.2 里弄(21条)第44-45页
        3.4.3 五王庙第45页
        3.4.4 滨水景观第45-46页
        3.4.5 历史建筑第46-49页
        3.4.6 码头第49页
        3.4.7 浮桥第49-50页
        3.4.8 韦陀桥第50页
    3.5 空间布局第50-54页
        3.5.1 肌理分析第50-52页
        3.5.2 功能分析第52-54页
    3.6 街区记忆信息保存状况第54-55页
        3.6.1 传统手工艺与行业习俗第54-55页
        3.6.2 饮食习惯第55页
        3.6.3 风俗习性、传统节庆活动第55页
    3.7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保护情况评价第55-57页
    3.8 当地居民希望恢复的场所记忆第57-59页
        3.8.1 文化习俗复兴第57页
        3.8.2 商业、码头修复第57页
        3.8.3 传统建筑特质强化第57-58页
        3.8.4 与现代生活接轨第58-59页
    3.9 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游客认知研究第60-68页
    4.1 景德镇旅游现状第60-62页
        4.1.1 旅游发展现状第60页
        4.1.2 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对比第60-62页
    4.2 游客认同概况第62-64页
        4.2.1 景德镇十年来旅游认同发展第62-63页
        4.2.2 游客认知状况第63-64页
    4.3 游客认同与市民认同差异第64-65页
    4.4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周边旅游发展现状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场所塑造第68-94页
    5.1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更新塑造第68-70页
        5.1.1 城市背景下的发展定位第68页
        5.1.2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更新的原则第68-69页
        5.1.3 中渡口至瓷都大桥地区建筑更新方法第69-70页
    5.2 宏观层面场所记忆的塑造第70-71页
        5.2.1 场所记忆塑造的目标第70页
        5.2.2 延续城市文脉第70-71页
        5.2.3 与周边地区衔接第71页
    5.3 中观层面场所记忆的塑造第71-83页
        5.3.1 载体认同第71-72页
        5.3.2 空间格局修复第72-76页
        5.3.3 整体风貌设计第76-81页
        5.3.4 文脉传承第81-83页
    5.4 微观层面场所记忆的塑造第83-89页
        5.4.1 文化认同目标第83页
        5.4.2 点状记忆场所第83-86页
        5.4.3 线性记忆场所第86页
        5.4.4 面状记忆场所第86-87页
        5.4.5 文化标识与传承第87-89页
    5.5 促进场所记忆复兴的保障措施第89-92页
        5.5.1 建立街区内保护机制第89页
        5.5.2 构建旅游利用运作体系第89-90页
        5.5.3 保障街区软环境第90-91页
        5.5.4 主体要素安置第91-92页
    5.6 小结第92-94页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附录第100-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及实现
下一篇: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影响的CB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