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9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1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生态贫困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2.1.1 生态贫困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2 生态贫困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3页 |
2.1.3 生态贫困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24-2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人与自然的辩证观 | 第24-25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25-26页 |
2.2.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观——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 | 第26-27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31页 |
2.3.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2.3.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28-29页 |
2.3.3 人类与可持续发展 | 第29-31页 |
3 陕西省榆林地区生态贫困的现状分析 | 第31-43页 |
3.1 榆林地区生态贫困现状 | 第31-37页 |
3.1.1 水资源匮乏且利用问题突出 | 第31-33页 |
3.1.2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输沙量大 | 第33-34页 |
3.1.3 土地荒漠化问题依旧严峻 | 第34-35页 |
3.1.4 难利用土地面积大,农业发展滞后 | 第35-37页 |
3.2 榆林地区贫困人口现状 | 第37-40页 |
3.3 榆林地区生态贫困和贫困人口关系分析 | 第40-43页 |
4 陕西省榆林生态贫困调查研究 | 第43-57页 |
4.1 问卷的设计 | 第43-46页 |
4.1.1 问卷调查目的 | 第43页 |
4.1.2 问卷调查对象 | 第43-45页 |
4.1.3 问卷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4.2 榆林生态环境与贫困的问题分析 | 第46-57页 |
4.2.1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 第46-49页 |
4.2.2 生态环境的地理差异导致贫困程度不同 | 第49-52页 |
4.2.3 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发展诱发代际贫困 | 第52-55页 |
4.2.4 部分贫困村成为“空壳村” | 第55-57页 |
5 榆林地区生态贫困的原因分析 | 第57-61页 |
5.1 脆弱生态系统诱发贫困 | 第57-58页 |
5.2 人为活动造成环境破坏 | 第58-59页 |
5.3 扶贫不到位,缺乏针对性 | 第59-61页 |
5.3.1 评定贫困户不够精确准确,帮扶主体单一 | 第59-60页 |
5.3.2 扶贫资金有效投入不足且资助方式单一 | 第60-61页 |
6 解决榆林地区生态贫困的对策 | 第61-67页 |
6.1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 第61-63页 |
6.1.1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种植养护生态植被 | 第61页 |
6.1.2 土地流转带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 | 第61-62页 |
6.1.3 打坝淤地、科学种植治理水土流失 | 第62-63页 |
6.2 推广充填开采技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 第63-64页 |
6.2.1 对矿区煤矿逐步推广充填开采技术 | 第63页 |
6.2.2 依法治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 第63-64页 |
6.3 实施精准扶贫,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投入 | 第64-67页 |
6.3.1 结合地域差异实施精准扶贫,建立驻村联户一对一帮扶体系 | 第64-65页 |
6.3.2 加大扶贫资金有效投入,扶持扶贫产业有序发展 | 第65-67页 |
7 结语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关于榆林地区生态贫困问题调查问卷 | 第75-81页 |
关于榆林地区生态贫困问题访谈提纲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