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引言 | 第13-25页 |
| ·南海次表层、中层水团结构及其运动学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3-15页 |
| ·水团分析以及水交换研究方法介绍 | 第15-16页 |
| ·水团分析简介 | 第15页 |
| ·水交换研究方法介绍 | 第15-16页 |
| ·南海水团分析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南海次表层及以下水团分析进展 | 第17-18页 |
| ·南海环流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南海水交换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黑潮入侵引起的水交换 | 第20-21页 |
| ·吕宋海峡附近水交换 | 第21-23页 |
| ·民都洛水道附近的水交换 | 第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1. 资料介绍及数据处理 | 第25-37页 |
| ·资料介绍 | 第25-31页 |
| ·南海实际观测温、盐数据 | 第25-28页 |
| ·实测溶解氧、营养盐数据 | 第28-29页 |
| ·Argo浮标同化格点温、盐数据 | 第29-31页 |
| ·同化气象资料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37页 |
| ·数据质量控制 | 第31-33页 |
| ·Cressman插值的格点场数据 | 第33-34页 |
| ·中性密度面简介 | 第34-37页 |
| 2. 南海主要水层温度、盐度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第37-50页 |
| ·温、盐关系的垂向结构及季节变化 | 第37-41页 |
| ·温、盐水平结构及季节变化 | 第4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3. 南海主要水层溶解氧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第50-67页 |
| ·溶解氧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第50-61页 |
| ·溶解氧极小值出现的水层 | 第53-54页 |
| ·溶解氧极大值出现的水层 | 第54-57页 |
| ·溶解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 ·溶解氧垂直分布与θ-S图 | 第58-61页 |
| ·溶解氧水平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61-65页 |
| ·次表层水溶解氧水平分布 | 第61-63页 |
| ·中层水溶解氧水平分布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4. 南海主要水层营养盐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第67-77页 |
| ·营养盐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第67-71页 |
| ·营养盐水平结构 | 第71-75页 |
| ·次表层水营养盐水平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71-73页 |
| ·中层水营养盐水平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南海气候态平均环流场 | 第77-94页 |
| ·动力高度和地转流场 | 第77-84页 |
| ·地转流的计算 | 第77-78页 |
| ·南海年平均动力高度场及地转流场 | 第78-81页 |
| ·南海季节平均动力高度场 | 第81-84页 |
| ·南海的涡旋现象 | 第84-92页 |
| ·动力高度显示的次海盆尺度环流及其季节变化 | 第85-86页 |
| ·盐度极值所在深度的季节变化 | 第86-91页 |
| ·海表面异常的季节变化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6. 吕宋海峡水交换的FFM估算 | 第94-102页 |
| ·适于南海的FFM理论模型 | 第95-97页 |
| ·FFM方法 | 第95-96页 |
| ·南海多层水体的FFM模型 | 第96-97页 |
| ·应用结果及相关分析 | 第97-100页 |
| ·与基于同化Argo格点数据所得计算结果的对照 | 第100-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本文结论 | 第102-10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2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