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RTC的P2P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视频会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视频会议系统相关技术研究与分析 | 第14-30页 |
2.1 WebRTC架构及相关技术研究 | 第14-17页 |
2.1.1 语音和视频引擎 | 第14-15页 |
2.1.2 实时网络传输 | 第15-16页 |
2.1.3 WebRTC涉及的HTML5接口 | 第16-17页 |
2.2 P2P技术研究 | 第17-26页 |
2.2.1 P2P基本概念介绍 | 第17-19页 |
2.2.2 P2P网络模型类型的划分 | 第19-23页 |
2.2.3 NAT类型及NAT穿越技术 | 第23-26页 |
2.3 WebRTC与P2P整合方案 | 第26-28页 |
2.3.1 信令协议 | 第27页 |
2.3.2 信令通道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30-38页 |
3.1 总体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3.1.1 系统目标 | 第30页 |
3.1.2 用户特点 | 第30页 |
3.1.3 系统总体用例模型 | 第30-31页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账号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3.2.2 会议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2.3 视频会议功能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34-36页 |
3.3.1 性能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安全性需求分析 | 第36页 |
3.4 系统运行环境规定 | 第36-37页 |
3.4.1 硬件环境规定 | 第36页 |
3.4.2 软件环境规定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视频会议系统总体设计 | 第38-52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8-39页 |
4.2 服务端设计 | 第39-42页 |
4.2.1 HTTP服务器设计 | 第39-41页 |
4.2.2 信令服务器设计 | 第41-42页 |
4.3 客户端设计 | 第42-48页 |
4.3.1 客户端分层设计 | 第43页 |
4.3.2 客户端模块设计 | 第43-45页 |
4.3.3 界面结构设计 | 第45-48页 |
4.4 基于WebRTC的P2P连接设计 | 第48-50页 |
4.5 P2P网络设计 | 第50-51页 |
4.5.1 四向呼叫网状P2P网络模型 | 第50页 |
4.5.2 混合式P2P网络模型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52-72页 |
5.1 系统基本功能详细设计 | 第52-58页 |
5.1.1 交互接口详细设计 | 第52-53页 |
5.1.2 系统相关数据设计 | 第53页 |
5.1.3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交互设计 | 第53-58页 |
5.2 基于WebRTC的P2P连接详细设计 | 第58-63页 |
5.2.1 信令格式的详细设计 | 第58-60页 |
5.2.2 信令协商机制设计 | 第60-63页 |
5.3 P2P网络架构详细设计 | 第63-70页 |
5.3.1 P2P网络架构变更的阈值研究与设计 | 第63-65页 |
5.3.2 超级节点选择算法设计 | 第65-68页 |
5.3.3 超级节点管辖区域划分算法设计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与分析 | 第72-80页 |
6.1 系统具体实现 | 第72-75页 |
6.1.1 系统开发环境 | 第72页 |
6.1.2 重点功能实现流程 | 第72-75页 |
6.2 系统实现效果和测试分析 | 第75-79页 |
6.2.1 系统实现效果 | 第75-77页 |
6.2.2 测试分析 | 第77-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