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特殊盗窃的概述 | 第13-22页 |
一、特殊盗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 | 第13-15页 |
(一) 入户盗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页 |
(二) 扒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三) 携带凶器盗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页 |
(四) 多次盗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二、我国特殊盗窃的立法变迁 | 第15-16页 |
三、域外特殊盗窃的立法考探 | 第16-22页 |
(一) 德国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6-17页 |
(二) 日本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7页 |
(三) 意大利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7-18页 |
(四) 匈牙利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8页 |
(五) 美国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8-19页 |
(六) 英国刑法中的特殊盗窃 | 第19-20页 |
(七) 特殊盗窃的域外立法考探对我国特殊盗窃立法的启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入户盗窃的司法认定 | 第22-34页 |
一、入户盗窃中“户”的一般界定 | 第22-25页 |
(一) 学界对入户盗窃中“户”的内涵的观点剖析 | 第22-24页 |
(二) 笔者对入户盗窃中“户”的内涵的立场 | 第24-25页 |
二、入户盗窃中“户”的特殊认定 | 第25-26页 |
三、入户盗窃中“入户”的判定 | 第26-29页 |
(一)“入户”的非法性 | 第26-27页 |
(二) “入户”的主观故意内容 | 第27页 |
(三) “入户”的行为分析 | 第27-28页 |
(四) 特殊情况下的“入户”行为分析 | 第28-29页 |
四、入户盗窃的既遂、未遂形态的分析 | 第29-34页 |
(一) 特殊盗窃的行为犯与结果犯之争 | 第29-30页 |
(二) 入户盗窃的着手 | 第30-31页 |
(三)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学说争议 | 第31-32页 |
(四) 入户盗窃的既遂标准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扒窃的司法认定 | 第34-41页 |
一、扒窃之实施场所探析 | 第34-37页 |
(一) 学界对扒窃实施场所争议的分析 | 第34-35页 |
(二) 扒窃实施场所的笔者立场 | 第35页 |
(三) 公共场所的界定 | 第35-37页 |
二、扒窃之犯罪对象探析 | 第37-39页 |
(一) 随身携带财物的界定 | 第37-38页 |
(二) 对于扒窃的对象物存在体积大小之争 | 第38-39页 |
三、扒窃的既遂、未遂形态的分析 | 第39-41页 |
(一) 扒窃行为之着手 | 第39页 |
(二) 扒窃行为之既遂、未遂形态的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携带凶器盗窃的司法认定 | 第41-46页 |
一、携带凶器盗窃之“凶器”之限定 | 第41-43页 |
(一) 有关“凶器”的理论观点的剖析 | 第41-42页 |
(二) 携带凶器盗窃的“凶器”界定的笔者立场 | 第42-43页 |
(三) 特殊情况下对于“凶器”的界定 | 第43页 |
二、携带凶器盗窃之“携带”行为之界定 | 第43-45页 |
(一) 携带的概念 | 第43-45页 |
(二) 携带与持有的辨析 | 第45页 |
三、携带凶器盗窃的既遂、未遂形态的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多次盗窃的司法认定 | 第46-52页 |
一、多次盗窃之“次”的界定 | 第46-49页 |
(一) 多次盗窃中关于“次”的认定的理论剖析 | 第46-47页 |
(二) 多次盗窃中“次”的认定的笔者立场 | 第47-48页 |
(三) 已受行政行为处罚的盗窃行为对“次”的评价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二、多次盗窃的既遂、未遂形态的分析 | 第49-52页 |
(一)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多次盗窃的故意 | 第49-50页 |
(二) 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多次盗窃的故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