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双视场运动目标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1.1 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第15-16页
        1.1.2 双视场运动目标智能监控系统的定义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工作介绍第18-19页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19-21页
第二章 图像畸变校正技术研究第21-33页
    2.1 摄像机成像模型第21-26页
        2.1.1 常用的视觉坐标系第21-22页
        2.1.2 线性摄像机模型第22-24页
        2.1.3 摄像机的图像畸变第24-26页
    2.2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研究第26-29页
        2.2.1 经典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26-27页
        2.2.2 基于张正友标定法的畸变校正算法第27-29页
    2.3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的实现第29-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第33-56页
    3.1 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第33-38页
        3.1.1 光流法第33-35页
        3.1.2 帧间差分法第35-36页
        3.1.3 背景差分法第36-38页
    3.2 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背景差分法第38-44页
        3.2.1 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3.2.2 运动目标的提取与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的更新第39-40页
        3.2.3 后期数字形态学处理第40-44页
    3.3 改进的双模型自适应背景差分法第44-48页
        3.3.1 双模型背景建模的理论基础第44-46页
        3.3.2 双模型自适应背景差分法算法第46-48页
    3.4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实验及结果分析第48-54页
        3.4.1 传统的帧间差分法第48-49页
        3.4.2 改进的帧间差分法第49-50页
        3.4.3 基于TAM模型的背景差分法第50页
        3.4.4 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背景差分法第50-52页
        3.4.5 改进的双模型自适应背景差分法第52-53页
        3.4.6 几种算法的检测效果对比及性能分析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运动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第56-66页
    4.1 经典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第56-58页
        4.1.1 Mean-shift算法第56-57页
        4.1.2 卡尔曼滤波算法第57-58页
    4.2 移动摄像机的运动目标主动跟踪算法研究第58-61页
        4.2.1 特征提取第59-60页
        4.2.2 颜色特征匹配第60-61页
    4.3 运动目标主动跟踪算法的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1-65页
        4.3.1 颜色空间的选取实验及分析第61-63页
        4.3.2 直方图区间数的选取实验及分析第63-64页
        4.3.3 运动目标主动跟踪的实现及分析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摄像机之间目标交接技术研究第66-82页
    5.1 多摄像机的协调与同步第66-67页
        5.1.1 多摄像机的协调第66-67页
        5.1.2 多摄像机的同步第67页
    5.2 经典的目标交接算法研究第67-69页
        5.2.1 基于环境模型的目标交接算法第67-68页
        5.2.2 基于目标特征融合的目标交接算法第68-69页
    5.3 融合角点特征与颜色特征的目标交接算法第69-77页
        5.3.1 基于SURF算法的角点匹配第69-73页
        5.3.2 基于ORB算法的角点匹配第73-76页
        5.3.3 角点特征与颜色特征的融合第76-77页
    5.4 双视场目标交接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7-81页
        5.4.1 角点匹配实验及分析第77-79页
        5.4.2 融合角点特征和颜色特征的双视场目标交接的实现与分析第79-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双视场运动目标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第82-89页
    6.1 系统软件环境第82页
    6.2 系统硬件环境第82-83页
    6.3 系统结构第83-85页
    6.4 主要模块设计与系统误差分析第85-88页
        6.4.1 主要模块设计第85-88页
        6.4.2 系统误差分析第88页
    6.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1页
    7.1 本文工作总结第89-90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天一院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决策风险管理
下一篇:沙河山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