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游戏论文

终身体育视角下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效果研究--以昆明市主城区小学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前言第12-15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4页
        1.1.1 国家相关政策为准则第12页
        1.1.2 中小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第12页
        1.1.3“家庭—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是一个热点问题第12-13页
        1.1.4 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第13-14页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终身体育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2.1.1 终身体育的定义第15页
        2.1.2 终身体育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2.2“家庭体育”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2.2.1“家庭体育”的涵义第16-17页
        2.2.2“家庭体育”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页
    2.3“学校体育”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2.3.1“学校体育”的涵义第17-18页
        2.3.2“学校体育”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2.4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互动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2.4.1“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合作境外研究现状第19页
        2.4.2“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合作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1-25页
    3.1 研究对象第21页
    3.2 研究方法第21-25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21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21-23页
        3.2.3 实验法第23-24页
        3.2.4 专家访谈法第24页
        3.2.5 逻辑分析法第24-25页
第4章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家庭、学校体育发展情况分析第25-33页
    4.1 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第25-26页
        4.1.1 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第25页
        4.1.2 家长对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支持度第25-26页
        4.1.3 家庭成员体育习惯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第26页
    4.2 家庭体育活动情况第26-28页
        4.2.1 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项目第26-27页
        4.2.2 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时间第27-28页
        4.2.3 家庭体育每年投入经费第28页
    4.3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情况分析第28-29页
        4.3.1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课后体育场馆、器材对外开放情况分析第28页
        4.3.2 教师课外对学生体育指导情况分析第28-29页
    4.4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合作发展情况分析第29-33页
        4.4.1 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项目、频率第29-30页
        4.4.2 学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内容和频率第30-31页
        4.4.3 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情况第31-33页
第5章 构建“家庭—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模式第33-36页
    5.1 学校、家庭体育体育互动合作模式的形成第33页
        5.1.1 教育目标综合化第33页
        5.1.2 体育锻炼过程连续第33页
    5.2“家庭—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模式的构建第33-35页
        5.2.1 功能整体性是建立“家庭—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模式的目的和目标第33页
        5.2.2 作用的非平衡性是建立“家庭—学校”体育互动合作模式的本质和特色第33-34页
        5.2.3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组织体系第34-35页
    5.3 互动合作体育教育模式实施的基本策略第35-36页
        5.3.1 家长要转变思想,为孩子做好健身榜样第35页
        5.3.2 学校对家长加强体育知识的宣传与交流第35页
        5.3.3 学校定期举行亲子活动,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第35页
        5.3.4 学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第35-36页
第6章 实验研究第36-46页
    6.1 实验的设计第36-38页
        6.1.1 实验地点与时间第36页
        6.1.2 实验分组第36页
        6.1.3 实验内容第36页
        6.1.4 实验假设第36-37页
        6.1.5 实验因子控制第37页
        6.1.6 实验测试指标第37-38页
    6.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第38-46页
        6.2.1 实验目标的制定第38页
        6.2.2 实验实施步骤第38-39页
        6.2.3 实验组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步骤第39-41页
        6.2.4 对照组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第41页
        6.2.5 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模式第41-43页
        6.2.6 对照组、实验组教学内容第43-46页
第7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56页
    7.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第46-47页
        7.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第46页
        7.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心理效益的比较第46-47页
    7.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第47-50页
        7.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第47-49页
        7.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心理的比较第49-50页
    7.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第50-56页
        7.3.1 实验前后实验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第50-53页
        7.3.2 实验前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第53-56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56-58页
    8.1 结论第56页
    8.2 建议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附录第59-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环境下复制权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乃满哈那》栏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