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2.1 境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29-58页 |
2.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内涵 | 第29-38页 |
2.1.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内涵 | 第29-31页 |
2.1.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本质 | 第31-33页 |
2.1.3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功能 | 第33-36页 |
2.1.4 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联系与区别 | 第36-38页 |
2.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缘起与发展 | 第38-50页 |
2.2.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缘起 | 第38-41页 |
2.2.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冲突 | 第41-48页 |
2.2.3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 第48-50页 |
2.3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50-58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 第50-52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 第52-54页 |
2.3.3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 第54-58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主体体系构成 | 第58-73页 |
3.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主体概述 | 第58-62页 |
3.1.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主体的构成 | 第58-60页 |
3.1.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主体的特点 | 第60-62页 |
3.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62-69页 |
3.2.1 评估主体的利益偏好及其行为选择 | 第62-64页 |
3.2.2 各评估主体的优劣势分析 | 第64-67页 |
3.2.3 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合理性分析 | 第67-69页 |
3.3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多元主体体系的构建 | 第69-73页 |
3.3.1 评估主体的选择原则 | 第69-70页 |
3.3.2 不同情境的主体选择 | 第70-71页 |
3.3.3 多元主体协同评估模式的构想 | 第71-73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73-111页 |
4.1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 第73-92页 |
4.1.1 国外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相关的主流指标体系述评 | 第73-79页 |
4.1.2 国内几种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79-89页 |
4.1.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 第89-92页 |
4.2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 | 第92-97页 |
4.2.1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 第92-93页 |
4.2.2 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 | 第93页 |
4.2.3 投入-产出-结果-影响模型框架(IOOI) | 第93-94页 |
4.2.4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 第94-97页 |
4.2.5 三成分模型 | 第97页 |
4.3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第97-111页 |
4.3.1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97-98页 |
4.3.2 影响评估指标的因素 | 第98-100页 |
4.3.3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00-102页 |
4.3.4 评估指标的遴选 | 第102-104页 |
4.3.5 评估指标的确定及解释 | 第104-111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 第111-132页 |
5.1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111-114页 |
5.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111-113页 |
5.1.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113-114页 |
5.2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 第114-124页 |
5.2.1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综合评估 | 第114-116页 |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估模型 | 第116-120页 |
5.2.3 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120-124页 |
5.3 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度与环境满意度评价 | 第124-132页 |
5.3.1 调研方法与样本选择 | 第124-125页 |
5.3.2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125-129页 |
5.3.3 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129-132页 |
第6章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 | 第132-162页 |
6.1 建立健全价值冲突消解机制 | 第132-136页 |
6.1.1 创新协同参与机制 | 第132-135页 |
6.1.2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 第135-136页 |
6.2 建立健全大数据应用机制 | 第136-145页 |
6.2.1 大数据应用于评估的可能性 | 第136-139页 |
6.2.2 建立健全评估信息平台与共享机制 | 第139-142页 |
6.2.3 健全评估信息采集与保真机制 | 第142-145页 |
6.3 建立健全结果运用机制 | 第145-156页 |
6.3.1 突出绩效问题的诊断与改进机制 | 第145-149页 |
6.3.2 强化绩效追踪追评机制 | 第149-151页 |
6.3.3 健全评估激励机制 | 第151-154页 |
6.3.4 健全评估约束机制 | 第154-156页 |
6.4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 第156-162页 |
6.4.1 规范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 | 第156-158页 |
6.4.2 健全责任追究的制度保障 | 第158-160页 |
6.4.3 完善责任监督机制 | 第160-162页 |
第7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62-166页 |
7.1 结论 | 第162-1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8-179页 |
附录B:生态文明建设认知与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