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概述 | 第10-13页 |
1.2.1 组成材料的性能 | 第10-12页 |
1.2.2 成型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1.3 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方法 | 第13-15页 |
1.3.1 金属转移法 | 第13页 |
1.3.2 物理气相沉积 | 第13-14页 |
1.3.3 热喷涂 | 第14-15页 |
1.3.4 化学镀 | 第15页 |
1.4 化学镀技术在FRP表面金属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化学镀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2 复合材料/镀层结合强度测量方法 | 第15-17页 |
1.4.3 复合材料/镀层界面结合机理 | 第17页 |
1.4.4 复合材料/镀层界面强度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2 复合材料电化学沉积工艺研究 | 第21-33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 | 第21-23页 |
2.3 复合材料化学镀前处理 | 第23-26页 |
2.3.1 除油工艺 | 第23-24页 |
2.3.2 粗化工艺 | 第24页 |
2.3.3 敏化 | 第24-25页 |
2.3.4 活化 | 第25-26页 |
2.3.5 解胶 | 第26页 |
2.4 化学镀 | 第26-28页 |
2.4.1 化学镀镍理论简介 | 第26-27页 |
2.4.2 化学镀液 | 第27-28页 |
2.5 电镀 | 第28-32页 |
2.5.1 电镀前处理 | 第29-30页 |
2.5.2 电镀工艺参数 | 第30-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3 具有增强颗粒的复合材料金属化工艺和界面颗粒强化机理研究 | 第33-46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具有过渡层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33-35页 |
3.2.1 具有增强颗粒的过渡层的制备工艺 | 第33-34页 |
3.2.2 含有过渡层的复合材料制备 | 第34-35页 |
3.3 具有过渡层复合材料金属化工艺流程 | 第35-36页 |
3.3.1 镀层沉积工艺过程 | 第35页 |
3.3.2 镀层形成机理 | 第35-36页 |
3.4 镀层结合强度测量方案 | 第36-38页 |
3.4.1 测量夹具的设计 | 第36-37页 |
3.4.2 试件尺寸及测量设备 | 第37页 |
3.4.3 夹具和镀层之间的胶接 | 第37-38页 |
3.5 粗化方式对于复合材料/镀层结合强的影响 | 第38-41页 |
3.5.1 机械粗化 | 第38-39页 |
3.5.2 化学粗化 | 第39-41页 |
3.6 增强颗粒对于镀层结合强度的强化机理 | 第41-45页 |
3.6.1 镀层结合强度对比 | 第41-42页 |
3.6.2 复合材料/镀层结合界面观测 | 第42-43页 |
3.6.3 镀层与复合材料断裂界面 | 第43-44页 |
3.6.4 颗粒强化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3.7 小结 | 第45-46页 |
4 关键参数对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46-63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复合材料/镀层断裂力学行为 | 第46-48页 |
4.3 增强颗粒对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机理 | 第48-50页 |
4.4 颗粒增强相含量对于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1 有效增强颗粒面积的观测与统计 | 第50-51页 |
4.4.2 镀层结合强度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4.5 颗粒增强相的大小对于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52-56页 |
4.5.1 镀层界面结合强度的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4.5.2 复合材料/镀层结合界面的观测 | 第55-56页 |
4.6 复合材料表面粗糙度对于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56-62页 |
4.6.1 复合材料的表面的粗化处理 | 第56-57页 |
4.6.2 粗糙度对于镍粉含量不同的复合材料试件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3 粗糙度对于镍粉大小不同的复合材料试件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6.4 粗糙度对于镀层结合强度影响机理 | 第60-62页 |
4.7 小结 | 第62-6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